金禾實業:做“甜蜜”事業領跑者,擘畫綠色發展新藍圖

當下,隨著“減糖”的健康理念逐漸成為消費者共識,低糖飲食風潮興起。為了有效解決過度的糖分所引發的健康問題,市場上逐漸出現了替代傳統糖源的甜味劑。由于代糖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因此也吸引了更多企業進軍甜味劑行業來“分一杯羹”。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金禾實業卻能一直做行業“領跑者”,這究竟靠的是什么?在未來的發展中,公司又將如何保持優勢、穩中向前?帶著上述問題,《大眾證券報》記者走訪了金禾實業,并與董秘劉洋展開了交流。
堅持分紅十余年與投資者共享“甜蜜”
自2011年上市以來,金禾實業每年都在堅持分紅。公司在2023年度利潤分配預案中表示,擬每10股派發現金人民幣2.00元(含稅),預計派發現金1.10億元,股利支付率為15.59%。
而今年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是,因產品價格受行業競爭和市場需求波動影響呈現不同幅度的下降,當前公司核心產品三氯蔗糖、安賽蜜、麥芽酚價格均已達到近年歷史低位,這也導致公司業績呈現較大幅度的下滑。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11億元,同比下降26.75%;實現歸母凈利潤7.04億元,同比下降58.46%。金禾實業董秘劉洋告訴記者:“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競爭導致產品價格下降,目前產品價格已經處在較低位置,市場對于產品提價的預期在不斷攀升,一旦產品價格上漲,將會給業績帶來反轉。”
在業績下滑的情況下,卻仍然堅持分紅,那么公司2023年度的利潤分配預案是如何考慮的?對此,劉洋表示:“公司希望能夠更好地回報廣大投資者,分紅方案兼顧投資者的長遠利益和公司的可持續發展。2023年,除了1.1億元的現金分紅,還有4個多億的股份回購,二者加起來分紅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憑硬實力應對挑戰進軍合成生物領域以助成長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硬實力一直都是助力其不斷成長的關鍵。金禾實業以傳統氮肥廠起家,靠麥芽酚為出發點聚焦于精細化工,逐步布局安賽蜜、三氯蔗糖甜味劑產品,并積極向上游延伸產業鏈建設氯化亞砜等原料產線,成功轉型為全球甜味劑與麥芽酚行業細分冠軍。如今,公司已經實現基礎化工與精細化工之間的產業鏈一體化,形成了縱向穩定供應的產業格局,同時也鞏固了其市場領跑地位。
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必然是和公司的投入與付出成正比的。目前,備受市場關注的“定遠二期項目”進展也十分順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據悉,公司已經完成了“定遠二期項目第一階段”主要項目工程建設的工作,包括年產60萬噸硫酸、年產6萬噸離子膜燒堿、年產6萬噸離子膜鉀堿、15萬噸雙氧水等主體項目。現在,第二階段的項目也在規劃過程中。
除了技術上的創新與項目上的投入,公司在人才引進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5月10日,金禾實業董事長楊樂在股東大會上表示:“對于前端研發,我們還需要補充一些新鮮的血液。公司在合肥設有研究所,近兩年對研究所的組織架構和人員進行了調整和擴充,希望以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會城市為中心,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另外,我們也在不斷擴大招聘范圍,剛開始只在周邊院校選拔,現在會去全國各大985、211院校巡回招聘,就是希望能選拔出真正對做項目有興趣的人才加入。”
另外,值得重點關注的是,近期,合成生物概念站上了新的“風口”,金禾實業也在努力進軍合成生物領域以幫助其更好成長。金禾實業近日表示,公司致力于實現綜合性生物合成創新平臺的搭建,通過自研和協同研發,提升公司在生物合成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金禾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化學合成與化學工程上,在這個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我們也在培養公司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能力,同時希望能夠借此機會進一步豐富我們的客戶群體。”劉洋表示。

重視環境管理共繪綠色發展藍圖
在技術上埋頭鉆研的同時,在環境保護方面,金禾實業也在不斷精益求精。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國環境保護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強。由于金禾實業所處行業本身的一些特性,在生產過程中難免涉及到諸多環保風險。也正因如此,公司高度重視環境管理,不斷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并將環境考核納入管理層績效之中。
多年來,金禾實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2023年,公司通過國家級綠色工廠復審。此次通過復審,不僅是對公司在綠色制造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認可,也是對公司未來進一步提升環境表現、引領行業綠色發展潮流賦予的期許與鞭策。
“針對環保問題,我們主要有兩個思路。一方面通過生產工藝優化減少廢棄物產生,或者通過工藝改進把廢棄物變成副產品。另一方面,加大環保投入,提升環保管理能力。此外,公司也在打造循環經濟體系,加速推進資源綜合利用,以進一步降低物料消耗、能源消耗;同時布局了光伏、風力、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進一步拓展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轉型方面,公司運用生物質作為基礎原料,逐步減少化石原料使用,研發并使用綠色技術生產食品添加劑、香精香料等產品,為節能降碳貢獻金禾力量。”劉洋表示,“‘金禾’一直在積極響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通過不斷完善內部可持續發展管理,提高社會影響力,促進行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 陳慧 實習記者 孫瑋澤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