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產業迎來重要拐點
近期,北京化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在中關村論壇年會上表示,生物經濟將有望成為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數字革命后,未來的第四次產業革命。目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信部和科技部等部委正在聯合研制的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行動計劃,有望在近期出臺,“生物制造+”是其中的關鍵內容。
業內人士表示,生物制造是生物經濟重點發展方向,在政策頻繁落地背景下,生物制造產業化有望提速,關注合成生物學產品陸續落地及放量企業。
事件驅動 生物制造政策有望近期出臺
在4月26日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北京化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提到——目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信部和科技部等部委正在聯合研制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行動計劃,并且有望在近期出臺,“生物制造+”是其中的關鍵內容。
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學)是一種全新的“造物”技術,融合了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多種技術,以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以生物體作為生產介質,旨在利用廉價原料,以菌種、細胞、酶為制造工廠,規模化發酵獲得目標產品,具有清潔、高效、可再生等特點。根據“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系列,生物制造產業是生物經濟重點發展方向,未來十年間35%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產品將被生物制造產品替代。
生物制造覆蓋范圍廣闊,從應用領域來看,其所涉及的領域主要涵蓋生物制藥、生物化工、生物材料、食品行業、酶制劑、生物燃料。
生物制藥為龐大的萬億級賽道,其中,細胞與基因治療、血液制品、重組蛋白、抗體藥、疫苗等領域較多聚焦“創新產品”,天然產物賽道印證生物制造替代植物提取的邏輯可打開廣闊的下游市場。生物化工方面,大宗化學品由化工工藝向生物制造演進,聚焦成熟品種的制造路徑變革,這些品種多為低附加值的平臺型化合物,生物制造主要體現成本及低碳環保優勢,技術突破或將重塑行業格局,若達到百g/L的發酵水平有望實現產業化。
行業前景 生物制造產業化落地速度有望加快
近年來,生物制造相關政策頻發,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2023年以來,全國多地發布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文件加速生物制造產業化。生物制造被視作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的新賽道和新業態,政策端持續推進生物制造產業化落地,而有望于近期出臺,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信部和科技部等部委正在聯合研制的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行動計劃,有望進一步加快生物制造產業化落地速度。
根據OECD發布的 《面向2030生物經濟施政綱領》戰略報告,全球有超過4萬億美元的產品通過化工方法生產,預計到2030年,至少有20%的石油化工產品可被生物基化學品替代,市場空間約為8000億美元,目前的替代率不到5%,存在約6000億美元的提升空間;根據2023年《全球及中國植物提取物行業分析報告》,2021年全球植物提取行業總規模達到300億美元,預計中國市場2028年將達到800億元,未來通過生物制造法替代植物提取,實現降本增效,有望打開下游市場。
而目前在國內高校及研究所的助力下,生物平臺已取得長足進步,模式底盤細胞的開發及馴化得到快速發展,疊加政策支持,各地區以項目資助、獎勵等形式進行招商,我國生物制造產業有望迎來快速發展階段。
投資思路 關注合成生物學產品陸續落地及放量企業
華安證券認為,生物制造是生物經濟重點發展方向,看好在政策頻繁落地背景下,生物制造產業化有望提速。相關公司建議關注凱賽生物 (全球長鏈二元酸頭部企業,招商局入股)、華恒生物(合成生物學產業化平臺,全球丙氨酸頭部企業)、梅花生物(氨基酸頭部企業)、圣泉集團(獨特一體化秸稈生物質精煉技術)、華熙生物(國內最早實現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透明質酸的企業之一,透明質酸產業化規模位居國際前列)、嘉必優(發酵營養素頭部企業)。
國投證券表示,當前國內合成生物行業快速發展,為醫藥企業提供創新升級選擇,疊加初創合成生物平臺及產品公司快速發展,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承擔重要平臺角色,可為具備產業化基礎的企業提供技術賦能,制藥企業有望通過內生+外延逐步實現從合成生物技術平臺構建到產品落地的戰略布局。重點關注兩個方向:第一,技術升級的過程中優化存量產品的工藝路線既契合環保政策,也起到鞏固技術壁壘的效果,同時,可優化毛利,促進內生增長;第二,著重關注新品種技術突破后實現產業化帶來的新增量,此過程中選品、研發、規模化生產、商業化TOB或TOC均至關重要。2024年有望實現特色合成生物學產品陸續落地及放量的企業川寧生物、富祥藥業、金城醫藥、普利制藥、浙江震元、華神科技等。
山西證券指出,當前合成生物學底層技術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產業仍處于生命周期早期,產品型公司更易成長。短期角度看,選品能力將對產品型公司的短期財務業績產生關鍵性影響。優秀的選品應具備“下游應用成熟”及“成本領先”兩大特征,以解決真實的商業需求。長期看,平臺化能力決定了合成生物企業的研發延伸和產品拓展空間,具備扎實研發能力、自動化、AI化的合成生物學研發平臺是持續成長的根本,因此,“強勁的研發能力”和“豐富的儲備品類”也較為關鍵。在此背景下,建議關注華恒生物、凱賽生物、梅花生物、圣泉集團、嘉必優、萊茵生物、無錫晶海、藍曉科技。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