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每日互動董事長方毅:數據賦能新質生產力

“It from bit”,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了現代版的“萬物皆數”。數據要素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地位確立之后,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內涵不斷豐富,以“數據二十條”為代表的關于數據采集、數據交易、開發應用、治理安全等一系列數據要素頂層設計的政策文件陸續出臺,數據基礎制度框架持續完善。2024年,作為數據資產入表的元年,如何加快釋放公共數據價值? 數據要素又將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帶著這樣的疑問,近日,《大眾證券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已經投身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先行者——每日互動(300766)董事長方毅。
關于行業
“勢如破竹”
《大眾證券報》:2014年,“數據”“光伏”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里,經過十年發展,光伏產業已經快速做大做強,您認為數據產業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光伏產業?
每日互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方毅:光伏經歷十多年發展,第一波浪潮是由以無錫尚德為代表的光伏企業開啟的,隨后涌入的光伏企業紛紛赴美上市,演繹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產業發展史。歷經兩次重大考驗后,早期光伏知名企業日漸式微。大家開始將信將疑的時候,光伏產業起來了,這里離不開國家的戰略布局。
所以,數據要素產業也會有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從早期的醞釀階段,到落地階段,再到未來的深化階段。以2022年“數據二十條”對外發布來看,它構筑起數據基礎制度的“四梁八柱”。
市場總是高估短期的波動,低估了長期的價值。因此,數據要素產業會形成from bamboo root to bamboo shoot的態勢,就是毛竹的竹根在地里長三年不露頭,一出頭,很快就能長到三米。
關于推進
公共部門仍需“穿針引線”
《大眾證券報》:從頂層設計看,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為大勢所趨,其中,公共數據開放帶來的授權運營模式有望成為一大增量,但實踐中落地仍有待推進,您認為未來還需要哪些細化政策的配合?
方毅:關于數據確權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數據由于其區別于其他生產要素的可復制性、非獨占性等特點,權屬不易確定。我們國家從重視數據“所有權”到強調數據“持有權”和“使用權”,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破解數據要素資源產品化程度不足的問題。相比于“兩權分離”,“三權分置”引入了“數據產品經營權”,從國家政策層面鼓勵數據產品化,保障了數據經營者的經營獲利權利,反映了對數據要素性質、數據交易市場本質的更加深入的認識。
因此,我建議進一步落實數據產權制度,貫徹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制度,依法開展數據產權確權登記,明確數據產權登記機構,對數據產權人的數據加工使用權利和數據產品經營權進行具體規范。
《大眾證券報》:目前,我國公共數據的開放程度和利用水平仍有不足,您認為應當如何加快推動公共數據資源價值充分釋放,促進數據資源市場化有效應用?
方毅:公共部門其實有很多的數據,可以讓從業者去實現公眾數據與企業之間長期的對接,這其中,政府部門可以搭臺,比如說誰和誰家的數據準備開展合作,就可以到數據局平臺去撮合,就相當于在數據局這樣一個“婚姻登記處”登記一下。只要數據供給方和數據需求方商量出的場景是符合“數據二十條”的大框架要求的,以這種撮合方式,是比較有利于行業發展的。
關于定價
類租用模式起到防范作用
《大眾證券報》:關于公共數據的定價機制這塊,您有何建議?
方毅: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數據交易模式有兩種,其一是大型互聯網公司和數據庫服務商推出的數據服務平臺,以按月訂閱付費或按量服務等模式為主,定價主要參考自身成本以及數據的市場稀缺、供求競爭等因素。其二是各地設立的數據交易所,這些交易平臺采取多種數據定價模式,除了傳統的訂閱租賃外,還有拍賣定價、反饋性定價、捆綁定價以及可信第三方定價等。
實際上,數據非常獨特的作用是用不爛,只要不流轉出去,可以不停地用,對數據本身沒有損失。因此,按照價格曲線,如果定高了,只能出低價的企業就用不起;定低了,則收不到可以出高價的企業,所以,最好的定價是在保證數據不流轉的前提下,通過數據場景增值分潤,而不是成本定價。
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比如數據轉賣,這是要嚴厲禁止和打擊的。所以,我認為數據使用過程當中最好的是一種數據類租用模式,就相當于我們去電影院里看部電影,我并不會把它帶走,這個過程其實有點像知識產權的使用。
關于公司
數據資產入表將體現價值
《大眾證券報》:數據資產入表將釋放數據資產的價值屬性,為價值發現提供“新思路”。2024年是數據資產入表元年,您認為數據資產化的第一道門檻在哪?點數成“金”的關鍵何在?數據資產入表將給每日互動帶來哪些方面的改變?
方毅:我們上市之前90%的營收是開發者技術服務這方面,經過布局和發展,現在我們的收入90%已經是數據要素這一塊。因此,可以說在上市公司當中,每日互動是數據資產入表條件非常成熟的公司。過去多年,我們在數據上收益,是有審計的過程,就是多少條數據被確認,同時,我們自己有所有數據的血緣關系和臺賬,有自己的數據中臺,說得清楚這些數據是怎么來的、怎么去的,每一條數據在什么業務里面被用了多少次,反反復復都是經得起嚴格推敲,那么我們收入對應回來有哪些數據的貢獻就可以判斷清楚。
此外,為了這些貢獻的數據所付出的研發成本,我們又有非常好的會計制度。在這個過程當中,現在大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未來收益法,另一種就是過去投入的成本法。通常采用的是保守原則,即兩種方式中孰低的那種。
我的理解是,入表只是一個方式,更重要的是看數據產生的價值,通過這個價值被計量能夠獲得的真正盈利。
關于發展
深度投身數據要素建設
《大眾證券報》: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公司已經形成“數據積累—數據治理—數據應用”的服務生態閉環。未來計劃如何更好的激發數據潛能,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方毅:目前來看,我國數據資產化的整體水平仍處于發展階段,疊加發展中實際遇到的困難,反而成為推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時機。通過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協同聯動并滲透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讓數據要素發揮乘數效應,將促進生產資料的提質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引發生產力的躍遷和經濟全場域的顛覆性變革。
對于公司而言,未來我們仍然會圍繞“D(數據積累)—M(數據治理)—P(數據應用)”理念構建業務體系。通過打造DiOS數據智能操作系統強化數據的治理能力和輸出能力,將治數能力以產品形式對外輸出,實現公司由治數產品輸出向治數能力輸出的戰略升級。
在項目選擇上,我們仍然會沿著產業大方向去尋找。最近我們在推進數智交通發展,公司連同生態伙伴打造“數智綠波”方案,多層次優化城市交通,治理效能科學提升。比如,根據城市早晚流量的不同變化,為信號燈進行個性化配時優化,將綠波帶的推薦、監控、調度等功能融為一體,實現綠波帶智能調控。
此外,我們還在觀察醫療大數據。醫療大數據的價值,取決于使用者和應用場景,通過數據賦能,提高醫療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同時,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最終是為了推動醫療產業的再升級,驅動行業進入精準治療時代。
關于人生
實現自我超越
《大眾證券報》:看您的經歷,讀研時期就開始創業,您覺得創業最痛苦的是什么?分享下您的人生信條。
方毅:創業90%的時間都很殘酷,因此,創業不是多巴胺,而是內啡肽,就想你長期遇阻會很痛,然后你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那種興奮和幸福感不是吃一個巧克力能解決的。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只會告訴自己,創業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而問題就是常態。在我創業的初期,前輩們給我講過創業的要點,第一,practical,務實可行的;第二,就是prof-itable,可以盈利的;第三,sustainable,就是可持續的;最后一個是scaleable,即可規模化。這幾個點非常重要,我覺得ToB的企業做到幾千萬上億元規模之后就必須實現盈利,而不是要講故事,企業應該將賺來的利潤都投入到未來增長能力的實現上去。
關于我的人生信條,其實很簡單,賺很多很多錢,幫助很多很多人。實際上,我不會在乎短期的波動,而是希望讓投資者和我們共同成長,分享我們成長的紅利,更好回饋投資者,回饋員工,回饋社會。
編后按
自2014年“大數據”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戰略重心逐步由 “互聯網+”—“大數據戰略”—“數字化升級”向“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傾斜。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程度不斷加深,數字經濟逐漸成為經濟增長新的發力點,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內涵不斷豐富,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地位進一步明確,已經從最初關注數據供給端的數據資源收集、加工到數據流通交易環節的數據確權、定價,再到覆蓋供給、流通、應用、跨境和治理等,全鏈條全領域的制度建設不斷完善。
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和元宇宙等數字形態和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數字化賦能千行百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對數據要素的市場需求也會進一步放大,推動數據要素走向專業化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循環系統,為數據要素價值釋放不斷向更多場景拓展帶來重要機遇。讓數據要素用得起來,更要動得起來,通過推動數據要素價值的產業落地,為社會經濟轉型升級創造源源不斷的新質生產力。 記者 劉揚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