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額減值計提后或將“輕裝上陣” 動力新科本周斬獲“五連板”

在業績預虧達27億元至23億元后,動力新科(600841)表示將在2024年盡快扭轉局面。公司股價自3月18日起連續5個交易日漲停,累計漲幅近61%。2月8日至今,公司股價已累計上漲117.81%。
子公司大額減值計提拖垮業績
2021年,上柴股份完成了重大資產重組,通過收購從事商用重型汽車生產制造和銷售的上汽紅巖,形成了“柴油發動機+重型卡車”雙主業,并于2022年3月30日更名為“動力新科”。
上述重組隨即為公司帶來了收益的增長。2021年度,動力新科實現營收244.02億元,同比增長11.09%;實現凈利潤6.93億元,同比增長87.48%。
然而,好景不長,2022年一季度開始,市場需求的下滑導致公司重卡整車及柴油發動機銷量減少,公司的業績也隨之出現持續下滑。2022年上半年,公司業績由盈轉虧,凈利潤虧損2.3億元。
而受傳統基建房地產投資增速下行、運力過剩等因素影響,2022年國內重卡市場呈現斷崖式下滑,造成經銷商庫存去化較慢、回款期延長,子公司上汽紅巖的長賬齡應收賬款也開始大幅增加。
2023年12月23日,動力新科披露公告稱,上汽紅巖擬與部分經銷商進行債權重組,對部分債權進行折讓,加快長賬齡應收賬款回籠。此次債務重組涉及的債權金額合計11.58億元,合計折讓不超過3.46億元,預計折讓后債權金額8.12億元,相關經銷商需于2023年12月31日前支付約定的折讓后的車款本金。
1月27日,動力新科披露業績預告稱,在對應收款項、長期資產、存貨計提相關資產減值準備15.22億元至17.22億元后,公司預計2023年度凈利潤虧損27億元至23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27.5億元至23.5億元。
業績預虧的公告一經披露,公司股價于1月29日應聲跌停。
上交所發函質疑其調節利潤
巨額的虧損立即引起監管層的關注。1月26日當天,上交所向動力新科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說明主營業務產生虧損的具體原因;已采取及擬采取的解決方案及應對措施;是否存在調節利潤的情形。
公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上汽紅巖對應收款項分別計提減值準備1.2億元、7.61億元、10.2億元。對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說明自收購上汽紅巖以來多次計提大額應收款項減值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通過債權重組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情況等。
3月14日,動力新科在對上交所工作函的回復中稱,在房地產、基建不景氣情形下,子公司上汽紅巖傳統優勢的自卸車車型近兩年來渠道庫存消化緩慢,應收賬款回籠不及預期,致使實際銷量與盈虧平衡點的差距加大,出現嚴重虧損,2023年全年預計虧損26億元至28億元。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公司柴油機銷量分別為20.81萬臺、16.64萬臺、17.88萬臺,重卡的銷量分別為6.3萬輛、1.31萬輛、1萬輛。
公司表示,2021年下半年,國內重卡市場逐步進入深度調整周期,重卡行業部分上市公司因應收款項回款困難,存在計提相應減值準備情況。上汽紅巖也受行業銷量變化及應收款回款困難影響,而多次計提了相關應收款項減值準備。由于2022年至2023年重卡銷量大幅下降、毛利下跌等因素,上汽紅巖出現大額虧損,資產的經濟績效低于預期,相關資產出現減值跡象,不存在調節利潤的情形。
對于債權重組,動力新科表示,債權重組實施后,加快了上汽紅巖長賬齡應收賬款的回籠,有利于上汽紅巖的長遠發展,不存在通過債權重組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情況。
以新能源產品為突破口
動力新科表示,柴油機業務方面,加快現有產品技術升級和質量提升,聚焦新能源業務;重卡業務方面,將狠抓新能源、出口、天然氣重卡等國內市場機會,以重點產品、重點區域為突破口,進一步開拓牽引車市場,搶抓自卸車回暖市場,加強渠道管理,深化服務保障,高質量完成全年任務目標。
消息面上,近期,有投資者在上證e互動平臺向動力新科就新能源方面的業務進行提問。
公司在回復中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汽紅巖實現了“5G+L4”級智能駕駛重卡商業運營;產品覆蓋純電動、燃料電池、混合動力三大技術領域。全資子公司上汽紅巖鄂爾多斯一期工程目前仍在建設中,預計2024年6月完工。上汽紅巖短期內能滿足氫能重卡突發暴漲的需求。公司直噴式氫氣發動機項目于2022年7月1日實現點火成功,目前正在推進氫氣發動機關鍵技術開發工作,包括控制器策略開發、后處理樣件開發及噴射方案優化等,產品將主要配套應用于商用車和工程機械等。
2月8日起,動力新科股價在跌破3元/股之際突然開始大幅抬升,并于3月18日起連續5個交易日漲停,最終于22日收于6.97元/股,當日成交額2.72億元,總市值96.73億元,截至收盤,10.67萬手買單牢牢封住漲停板。
公司股價迅速上漲,是否與互動平臺披露的新能源業務相關信息有關?大額減值計提后公司2024年是否實現“輕裝上陣”,力爭扭虧?債權重組后8.12億元的債權資金收回情況如何?帶著上述疑問,《大眾證券報》記者22日致電動力新科,但公司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