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市成交金額連續4日突破萬億元 主題概念類板塊有望持續活躍
周四,上證綜指在盤中觸及了3090.05點的年內新高。滬深兩市成交金額再度放量,意味著市場承接力度增強,不排除短線A股蓄勢再沖高突破的可能性。
業內分析認為,美聯儲維持政策利率不變,短線傾向于繼續穩健型策略為主,圍繞新質生產力做文章,聚焦主線、適度波段滾動操作,貴稀金屬戰略資源和AI科技主線等仍是資金的主要關注方向。
成交金額連續4日破萬億元
周四,滬指盤中震蕩回落,收盤下跌0.08%,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均走低,北證50、科創50指數跌幅約為1%。Wind統計顯示,兩市及北交所共2206只股票上漲,2909只股票下跌,平盤有236只股票,其中,211只個股漲超5%,55只個股跌逾5%;80只個股漲停,10只個股跌停。滬深兩市成交總額10677億元,較前一個交易日增加677億元,連續4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元,北向資金凈流出60.2億元。
從個股階段表現來看,當日,64只個股盤中觸及52周新高。其中,C星德勝、艾艾精工、翔港科技等13只個股收盤創歷史新高。另有3只個股盤中觸及52周新低;其中,C駿鼎達、愛博醫療、美新科技等3只個股收盤創歷史新低。從個股成交活躍度來看,當日,451只個股換手率超過10%,1417只個股換手率低于1%;其中,C星德勝、盛景微、C駿鼎達換手率居前,分別為69%、56%、53%;而中國人壽、上港集團、中國石油換手率墊底,分別為0.05%、0.07%、0.07%。
雖然周四尾盤有所受阻,但對短線走勢不宜過于謹慎。因為2月以來的走勢表明,A股的下檔接盤力量在持續增強,說明中長線資金的加倉意愿特別強烈。回顧近期走勢可以看出,A股像樣的調整只有2月28日的那個交易日,但隨后就迅速收復失地。與此同時,3月以來的走勢看,每每發現A股似乎要進入調整,迅速就有強大的買力托住,推動A股再度揚升。在周四午市前,A股其實也一度有所走軟,但在午市后也迅速被買力推回,上證綜指在盤中還一度順勢創出3090.05點的年內新高。
農業、傳媒、貴金屬板塊走強
在板塊方面,豬肉股繼續走強帶動農林牧漁板塊漲幅居前,天邦食品、海利生物等漲停。低空經濟概念掀漲停潮,永悅科技8連板,新晨科技、天成自控等10余只個股漲停。銀行股開啟護盤模式,滬農商行、北京銀行等漲超2%。Kimi概念持續發酵,華策影視、掌閱科技、中廣天擇連續漲停。傳媒股走強,讀客文化等近10只個股漲停或漲超10%。貴金屬概念反復活躍,中潤資源漲停。智能駕駛概念尾盤異動,威帝股份直線漲停,星網宇達、多倫科技等跟漲。
下跌股來看,家用電器板塊領跌兩市,星光股份、金海高科等跌超2%。醫藥生物表現不佳,仟源醫藥、三生國健等跌超5%。電力設備跌幅靠前,中辰股份、紫建電子等跌超4%。CRO、光伏、鋰礦、機器人題材走弱。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游曉剛認為,周四,兩市窄幅震蕩,低空經濟漲幅居前。隨著今年國債靠前發行和使用,基建實物量有望持續落地;中央財政持續加碼,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對民間投資及耐用品消費以舊換新等支持政策持續推出,將繼續推動經濟基本面復蘇,這對市場的中期修復形成基本面支撐。在操作策略上,投資者繼續關注市場中長期機會,進行逢低布局;行業配置方面,建議繼續關注經濟復蘇預期下基建、消費、半導體芯片、人工智能等方向。
圍繞新質生產力做文章
“指數從超跌反彈過渡至橫盤震蕩階段,主題概念類板塊有望持續活躍。近期指數總體呈現橫盤震蕩走勢,主要因預期上修缺乏新動力,疊加市場反彈已經累積較大漲幅,行情后續或進入震蕩階段。不過從中線來看,市場微觀結構出清,疊加‘兩會’報告明確提出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股市底部已經出現。”國泰君安21日盤后從基本面方向進行了分析,“市場有望呈現指數震蕩,個股活躍態勢。消息面上,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釋放鴿派信號。另外,美聯儲最新公布的點陣圖預計,今年內將會降息75個基點,相當于共有3次25個基點的降息。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將緩解人民幣匯率壓力,吸引外資回流A股。”
操作上,國泰君安認為,主題方面應該聚焦新質生產力,關注低空經濟、國產算力、新興氫能。決策層頻頻提及“新質生產力”,政策有望圍繞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培育與發力,繼續關注低空經濟、AI算力、新興氫能、國產替代。
東北證券認為,美聯儲維持政策利率不變,短線傾向于繼續穩健型策略為主,聚焦主線、適度波段滾動操作,從隔夜貴金屬和歐美股市上漲來看,貴稀金屬戰略資源和AI科技主線等仍是資金的主要關注方向。
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樊繼拓表示,近期很難有二次探底。很多經濟相關類板塊已經開始演繹自下而上的行業邏輯,反彈升級為反轉的概率很高。一季度內,市場可能會呈現出普漲,底部超跌的標的也可能會補漲。2024年度可以按照上游周期,AI、汽車及零部件、出海、金融地產、醫藥、半導體、新能源、消費的順序進行配置。
記者 黃都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