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上市公司2月變更回購用途為注銷 “增強信心”成關鍵詞
2月26日晚間,東方財富披露一則令投資者欣喜的消息,公司已實施完成近10億元的股份回購方案,并擬調整已回購股份用途——由原計劃“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調整為“全部用于注銷,并相應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除東方財富外,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正變更回購股份用途為“注銷”。《大眾證券報》記者統計Wind數據發現,2月以來,14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稱,將調整回購股份用途為“用于注銷”;云南白藥、東方雨虹、恩捷股份、通策醫療等龍頭股的身影出現其中。此外,國瓷材料、清水源、匯納科技、科順股份、海能實業、博敏電子、德林海、瑞聯新材、九號公司等9家公司也透露了回購股份用途的新動向。
對于突然調整回購股份用途,大多數公司表示是出于“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切實提高股東的投資回報,進一步增強投資者信心”。記者統計發現,在調整用途前,大多數公司回購股份目的為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計劃。
恩捷股份在公告中提到,公司擬將2024年回購股份方案用途由“用于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變更為“用于注銷并減少公司注冊資本”,通過提升每股收益水平,切實提高股東的投資回報,進一步向投資者傳遞公司對自身長期內在價值的堅定信心和高度認可,提高公司長期投資價值、增強投資者信心。
不僅如此,還有企業多措并舉提振市場信心。就在瑞聯新材披露將2023年回購股份的用途調整為“注銷”的當日,其還透露了公司董事長新提議公司繼續回購股票,并全部用于注銷并減少公司注冊資本的消息。
“公司所處行業這幾年大行情不太好。”瑞聯新材證券部相關人員接受《大眾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頻頻回購主要是希望以此提振股價,回饋投資者并增強投資者信心。”
有業內人士指出,選擇回購股份注銷,減少公司總股本,通過減少分母的方式拉升股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含金量”,對業績的改善有更直觀的效果。
記者 陳陟 實習記者 李漫鴻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