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機構調研青睞59家上市公司 中際旭創最受關注
機構調研上市公司,通常需要與管理層面對面交流,能夠獲取上市公司第一手資料,以便更準確地評估公司的投資價值,這有助于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據Wind統計,1月份A股有59家公司獲得超過百家機構調研,其中,中際旭創、瀾起科技、長春高新被機構調研的頻次位列前三。
統計顯示,在1月機構調研榜單中,中際旭創關注度最高,參與這家公司調研的機構達到232家,榜單中排名第一;瀾起科技被207家機構調研,排名第二;長春高新被181家機構調研,排名第三;樂歌股份、怡和嘉業、邁瑞醫療、惠泰醫療、奧比中光-UW、榮昌生物、科德數控被調研的數量緊隨其后,分別被172家、171家、169家、168家、165家、159家、157家機構調研。
由于1月份市場震蕩調整,不少機構調研股都跌出了性價比。在1月機構調研頻率靠前的10家中,惠泰醫療、邁瑞醫療、中際旭創、樂歌股份、怡和嘉業、科德數控、長春高新、瀾起科技、奧比中光-UW、榮昌生物1月股價漲幅分別為0.39%、-7.66%、-8.95%、-9.32%、-17.86%、-19.59%、-21.64%、-23.08%、-36.77%、-38.29%。
值得關注的是,在調研過程中,機構通常會關注公司的治理結構、管理團隊的能力、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需求、技術創新能力、供應鏈穩定性以及潛在的風險因素。
從歷史數據來看,中泰證券分析師王永健認為,密集調研的上市公司僅能在未來較短時間內(一個月左右)有所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的概率不高,且從收益率和盈虧比的角度來看,這種表現的吸引力是比較有限的。此外,階段性占優的表現還更多聚集在小市值、極端估值的上市公司中,這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公司短期內被機構投資者密切關注且階段性股價上漲的現象,符合短期事件驅動的特征,因此,并不能作為一種健康的、有效的投資指引,尤其對于長線和規模較大的投資者而言,需要對這種“噪音”實施甄別。
“根據調研結果,機構可能會決定增持、減持或維持其股票持倉。此外,調研結果也可能影響機構對未來市場趨勢的預測和投資策略的調整。”1日,上海一券商分析師向《大眾證券報》記者表示,“總之,機構調研是資本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幫助機構投資者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潛在投資對象,同時也為市場的其他參與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來源。對于被調研的公司而言,這是一種展示自身實力和透明度的機會,也可能帶來資本的關注和青睞。”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