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大代表、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推動生物醫藥基礎研究和轉化能力的對接,打通源頭創新“第一公里”
2024年1月23日-26日,江蘇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南京舉行。期間,省人大代表、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指出,當前,我國已是生物醫藥全球第二大市場,江蘇省在該領域市場規模數年一直國內領先。然而,生物醫藥科技轉化“第一公里”的突破依然亟待解決,生物醫藥產業面臨從0-1的創新效率問題。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受到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和生物醫藥行業雙周期的影響,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總體壓力較大。為推動江蘇省的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吳以芳代表建議出兩點建議,一是要打通生物醫藥源頭創新“第一公里”,推動生物醫藥科研能力和產業市場能力的對接;二是建議設立生物醫藥政府專項基金,吸引優勢技術平臺和創新產品管線集聚,助推生物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具體包括:第一,政府推動搭建創新國家基礎和市場力量的對接。根據生物醫藥不同創新階段,創設對接機制;第二,政府以資金杠桿撬動和引導產業資本投入生物醫藥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早期轉化;第三,增加市場價值評估,優化對科研項目的評價機制,推動“產醫融合”發展,找到真正具有臨床價值的生物醫藥創新成果;第四,建議加快立法明確科研人員職務發明產權分配和發明收益;第五,大力支持海外上市創新產品的引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國內相關產業政策體系,進一步引導產業創新。
吳以芳代表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是一個求真務實、振奮人心的好報告,使我們對江蘇發展充滿信心。復星醫藥將持續加大投資,強化創新研發,培育壯大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為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錨定創新,聚焦臨床需求
復星醫藥作為一家創新驅動的全球化醫藥健康產業集團,以創新為核心發展驅動力,通過自主研發、合作開發、許可引進、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模式,加快創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和轉化落地,復星醫藥的創新產品主要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中樞神經及慢病(肝病/代謝/腎病)等治療領域。
在醫藥行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復星醫藥持續推進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研發,加速產品轉型,創新成果持續落地。其中,復星醫藥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H藥漢斯狀?(斯魯利單抗注射液)自2022年3月首個適應癥上市以來,已在中國惠及超43,000名患者。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漢斯狀?已獲批四項適應癥,分別為: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實體瘤、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以及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持續深化在肺癌、消化道腫瘤等領域的差異化、多維度布局,以期惠及更多患者。
積極布局源頭創新 推進CAR-T產品可及可愈
作為中國醫藥健康行業領軍企業和排頭兵,自2014年起,復星醫藥積極探索“源頭創新”,通過與多個全球領先的基金合作,間接投資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項目,并通過合作開發的創新模式,設立國內平臺公司引進并共同轉化全球頂級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
其中,中國首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便是復星醫藥通過源頭布局,于2017年和Kite Pharma成立了合營公司,將CAR-T技術引進中國。2021年6月,合營公司復星凱特CAR-T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阿基侖塞注射液)獲批上市,成為中國首款獲批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實現了國內細胞治療領域從“0”到“1”的突破,并且成為國內目前唯一獲批二線適應癥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截至目前,奕凱達?在國內已成功治療超過600位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并已納入超100款城市惠民保項目,商業保險75個,進一步提升了前沿技術的可及性,為中國淋巴瘤患者帶來了“治愈”的希望。
2024年1月,復星凱特宣布推出“按療效價值支付計劃”,符合條件的患者在使用奕凱達?治療后,若未能達到完全緩解(CR),將獲得最高60萬元人民幣的返還。該計劃將是中國首個按療效價值支付的淋巴瘤藥品的創新支付模式,奕凱達?也將成為中國首款按療效價值支付的生物創新藥。
砥礪創新,使命在肩!展望未來,復星醫藥將堅持創新引領,穩健國際化布局,加強與“政產學研醫”多方合作,并通過發揮長三角三省一市在技術、資金、專家、學科等領域各自優勢,搭建平臺積極開展聯合攻關,助力源頭創新成果轉化,引領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