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及降碳政策密集推進
2024年1月19日,國家認監委發布開展第一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機構資質審批的公告;1月22日,CCER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啟動。從2023年3月生態環境部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到2023年7月發布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公開征求意見,到2023年10月發布首批4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到2024年1月22日,CCER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正式啟動,減碳增量價值開始體現。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我國碳價遠低于海外,雙碳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預計我國碳排放總量遞減速度擬超海外,總量收緊驅動碳配額價格長期上行。CCER交易開啟,首批方法學相關項目減碳價值有望優先釋放。
事件驅動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正式重啟
1月22日上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CCER)交易在北京啟動,它與2021年7月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同構成了我國的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目前,交易主要針對4大領域的企業或機構開放,分別包括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常態化開展方法學的評估、遴選工作,按照“成熟一個,發布一個”的原則,逐步擴大自愿減排交易的參與領域。
1月19日,國家認監委發布《關于開展第一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機構資質審批的公告》,明確對第一批審定與核查機構(共九家)開展審批,其中,4家來自于能源產業,5家來自于林業和其他碳匯類型。該批機構確立后,CCER審批將重新啟動。
從2023年3月生態環境部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到2023年7月發布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公開征求意見,到2023年10月發布首批4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到2024年1月22日,CCER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正式啟動,減碳增量價值開始體現。
2023年11月6日、7日,我國《2024年度氫氟碳化物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和《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陸續出臺。方案提出將在“十四五”期間建立甲烷控排政策、技術和標準體系,提升甲烷排放統計核算與監測基礎等基礎能力、推進能源領域和農業領域甲烷排放控制、推進具有甲烷減排效益的項目納入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庫。
近兩年,國內雙碳戰略推進速度放慢,一方面源于新冠疫情影響和經濟承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當前我國雙碳戰略更多的處于制度和體系搭建階段。近期國內外政策密集出臺,減排降碳已成為全球共識,未來有望加速落實推進。
行業前景 全國碳市場將擴容釋放需求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正式啟動,發電行業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2021年底,我國完成第一次碳配額履約清繳,2023年底為第二次履約清繳截止日。
目前,我國碳排放市場的交易呈現以下特征:成交量日常活躍度較低,成交量主要聚集在清繳臨近期。
例如,第一個履約周期截止日期為2021年底,2021年7月16日開市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其中12月單月成交量1.36億噸,占比75.9%。該現象的發生也部分源于政策安排的緊迫性,全國碳市場2021年7月16日方才開市,10月份發布首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工作的通知 (2021年底前完成2019年至2020年配額的清繳),至時間截點只有不足2個月時間,時間緊任務重,導致交易量集中在12月份。
而2023年7月17日生態環境部便發布《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2021年至2022年度的配額清繳工作,留給控排企業交易的時間周期相對寬裕,受此影響,去年下半年以來成交量逐漸活躍,2023年7月份至11月份成交量分別為301萬噸、1340萬噸、3558萬噸、9305萬噸、3729萬噸。
2013年至2017年全國CCER減排量備案總計約5000多萬噸。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累計使用約3273萬噸CCER用于配額清繳抵銷,疊加試點碳市場的使用,當前實際供應稀缺。管理辦法強化供給側約束、嚴格管理監督,保障供給有序釋放,方法學后續有望常態化審批。此外,初期需求上限2.25億噸/年,碳市場擴容將帶動CCER需求進一步釋放。按5%抵消上限,根據東吳證券測算碳市場初期納入電力行業CCER需求量上限為2.25億噸/年,待八大行業全部納入全國碳市場后,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80億噸二氧化碳,長期CCER需求上限有望擴容至4億噸/年。
投資思路 布局檢測服務機構以及林業碳匯企業
東吳證券認為,復盤歐盟碳市場四階段演變,總量控制和MSR機制為碳價平衡關鍵,國內市場發展方向相似,已具備兩大核心機制雛形。當前我國碳價遠低于海外,雙碳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預計我國碳排放總量遞減速度擬超海外,總量收緊驅動碳配額價格長期上行。
此外,東吳證券表示,CCER交易開啟,首批方法學相關項目減碳價值有望優先釋放。建議關注林業碳匯企業岳陽林紙、永安林業、福建金森;海上風電方面關注三峽能源、粵電力A、福能股份、中閩能源;光熱發電關注首航高科。甲烷減排、節能增效類項目有望后續納入,建議關注填埋氣發電的百川暢銀,水泥固碳方面的仕凈科技。
國泰君安提出,第三方核查規則完善減排項目監測機制,催生配套碳計量監測需求。第三方核查規則落地約束減排項目監測機制,碳監測需求釋放,推薦污染源在線監測龍頭雪迪龍,受益標的聚光科技、藍盾光電。此外,綠證與全國碳市場加速銜接,綠證交易將改善垃圾焚燒公司盈利能力以及現金流,推薦垃圾焚燒龍頭三峰環境、瀚藍環境、綠色動力、光大環境。同時,建議關注具備隱形碳稅創造能力再生資源板塊。再生油推薦卓越新能,受益標的山高環能、嘉澳環保;再生塑料推薦三聯虹普,受益標的英科再生;再生金屬推薦高能環境,受益標的浙富控股。
長江證券則認為,CCER項目開發、審定與核定可關注布局該領域的檢測服務機構,例如華測檢測、譜尼測試、國檢集團等。CCER擴容方面,我國公共領域新能源車推廣試點和生物柴油試點示范政策均提出探索納入溫室氣體資源減排交易機制,受益標的包括卓越新能、宇通重工、盈峰環境、億華通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