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周 大盤震蕩探底 多空博弈之下低估值股票成“香餑餑”
2024年首個交易周,大盤呈現震蕩探底的走勢,上證綜指整體走勢強于深證成指。本周,上證綜指下跌1.54%,報收2929.18點;深證成指下跌4.29%,報收9116.44點;創業板指下跌6.12%,報收1775.58點;科創50指數下跌5.20%,報收807.73點。對于下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受到部分前期熱門板塊大幅調整拖累,近期題材股呈現退潮之勢,在大盤調整之際,一批低估值藍籌股成為主力青睞的品種。下周,投資者可繼續關注藍籌股的走勢,重點跟蹤煤炭、電力、銀行等板塊。
上證綜指相對抗跌
2024年首個交易周,滬深A股未能延續節前反彈勢頭,大盤重心有所下移。上證綜指本周下跌1.54%,深證成指跌幅超過4%,創業板指跌幅超過6%。不難發現,上證綜指走勢相對抗跌。
滬深300指數本周下跌2.97%。同花順統計顯示,滬深300成份股中,本周漲幅前10位的分別為兗礦能源、北新建材、中煤能源、華能國際、中信銀行、萬泰生物、中國神華、中國石油、陜西煤業、中國核電,周漲幅分別為10.55%、10.36%、8.98%、8.44%、7.18%、6.95%、6.70%、6.09%、5.89%、5.73%。不難發現,煤炭、電力、石油等權重股逆市走強,而且主要品種是滬市公司。跌幅榜上, 金山辦公、兆易創新、工業富聯、圣邦股份、德賽西威、科大訊飛、長安汽車、華東醫藥等17只股票本周下跌超過一成,軟件、汽車、半導體、醫療等板塊走勢較弱。
記者注意到,創業板指本周走勢明顯弱于其它指數。除了受到權重股寧德時代下跌拖累,還受到了美股納斯達克指數持續調整的影響。同花順顯示,納斯達克指數周一至周三連續下跌,本周以來跌幅超過3%。
消息面上,美國于周四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2023年12月ADP就業人數增加16.4萬人,增幅創當年8月來新高。另一份報告顯示,美國上周初申請失業金人數降幅大于預期。受到利空消息影響,美股大型科技股多數下跌。
低估值藍籌股受追捧
在大盤調整之際,以煤炭、電力、銀行為代表的藍籌股表現搶眼。同花順統計顯示,本周,板塊漲幅前10位的分別為煤炭開采、航運港口、旅游及景區、銀行、白色家電、電力、普鋼、油服工程、環境治理、醫藥商業,其中,煤炭板塊漲幅超過6%。煤炭個股中,本周漲幅超過5%的有20只,其中,云煤能源、新集能源、兗礦能源、中煤能源、山西焦煤、安源煤業周漲幅超過7%。
消息面上,截至2023年12月22日,秦皇島動力煤山西優混5500平倉價格為945.00元/噸,環比上月上漲1.39%;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NEWC動力煤離岸價格為149.00美元/噸,環比上月漲20.16%;南非理查德RB動力煤離岸價格為100美元/噸,環比上月漲4.10%。國內外煉焦煤價格也呈現上升勢頭。截至2023年12月18日,綜合的中國煉焦煤價格指數報收2349.30元/噸,環比上月上漲6.41%;截至2023年12月22日,京唐港對來自澳大利亞的主焦煤庫提含稅價報收2690元/噸,環比上月上漲80.00元/噸,漲幅為3.07%。
東興證券分析師曹奕豐認為,受到去庫存以及下游需求恢復影響,國內動力煤炭價格近期呈現上漲勢頭。2023年11月,原煤月度產量為41400萬噸,同比增長5.80%,月環比上漲6.49%;國有重點煤礦山西煤炭月度產量環比上月上漲0.26%;動力煤月度進口量達到1465.86萬噸,環比上月上漲22.91%。
財信證券分析師劉敏表示,伴隨無風險利率中樞持續下行,銀行高股息率帶來的絕對收益空間進一步凸顯,關注銀行板塊作為高股息資產的配置價值。建議把握三條主線:一是避險情緒下的穩健國有大行;二是受益于區域經濟韌性,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優勢,深耕小微、制造等客群的特色中小銀行;三是關注受益市場復蘇的標的。
繼續跟蹤藍籌股走勢
對于下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在大盤調整之際,一批低估值藍籌股成為主力青睞的品種。下周,投資者可繼續關注煤炭、電力、銀行等板塊的走勢。
銀河證券認為,當前市場積極因素逐步累積,看好2024年1月行情。隨著穩增長政策持續推進,2024年我國宏觀經濟將復蘇企穩。在內外部環境顯現積極變化的共振下,A股市場有望吸引全球資金重新流入,2024年A股有望迎來震蕩向上的修復行情。1月建議戰略性布局消費、科技、煤炭、電力等板塊中的低估值品種。
招商證券指出,A股盈利在2023年三季度已經出現觸底回升,隨著經濟復蘇的持續推進,在低基數和庫存、盈利周期的影響下,預計2024年全年A股盈利有望逐季改善。行業方面關注產業趨勢明確、景氣改善斜率較大、產能供需格局良好的科技、醫藥和部分周期行業。細分行業可關注醫藥生物、電子、汽車、自動化設備、有色金屬等。
華鑫證券一分析師告訴《大眾證券報》記者,本周,隨著高位題材股快速退潮,短線資金博弈加大,題材股令投資者高位不勝寒。盡管低估值藍籌股表現不俗,但它們仍是資金抱團行為,特別是進入2024年,以基金為代表的投資者加大了調倉力度,對一批高股息率的股票進行了大幅增持。下周,投資者在控制倉位的同時,可繼續跟蹤藍籌股的動向。記者 湯曉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