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產業迎來景氣度拐點
2023年12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核準了廣東太平嶺、浙江金七門的4臺新機組的核電項目,此舉為2023年7月31日國常會核準山東石島灣、福建寧德、遼寧徐大堡核電項目共6臺機組之后,年內核電項目第二次核準。
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以來,國內核電機組項目加速核準,其中,2022年和2023年分別核準10臺核電機組,在數量上創過去十年新高;同時,單體機組容量均超1200MW,側面反映了國內對于核電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預計在未來3年至5年核電機組年均核準數量有望達到10臺左右。隨著核電項目進入建設期,產業鏈上游設備商率先受益,建議關注核島設備、核電鍛件、重型壓力容器制造商等。
事件驅動 2023年我國累計核準核電機組10臺
2023年12月29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核準金七門核電1、2號機組與太平嶺核電3、4號機組。此次核準后,2023年年內核電機組新增核準數量達到10臺。2011年受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的影響,核電遭遇發展低潮。2016年-2018年連續三年零核準,2019年后我國核電審批逐步恢復,2019年至2022年分別核準4臺、4臺、5臺、10臺。2023年7月核準福建寧德核電項目5、6號機組、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廠擴建一期工程項目1、2號機組、徐大堡核電項目1、2號機組等6臺機組。
回顧來看,2023年核電機組核準數量與2022年持平,均創下近十余年來之最。
此次國常會核準的4臺機組分別為中廣核集團廣東太平嶺3號、4號機組(單臺機組計劃裝機容量120.9萬千瓦)以及中國核電浙江金七門1號、2號機組(單臺機組計劃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其中,金七門項目為位于浙江象山的新獲批廠址,4臺機組均采用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目前,國內僅有4家發電集團擁有核電資質,分別為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電投以及中國華能。其中,中國核電和中國廣核作為國內核電運營半壁江山,具備絕對優勢,此次4臺機組新增核準后,中國核電、中國廣核兩家公司在建及籌建項目分別達到15臺和11臺。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2月29日,以“核力啟航聚變未來”為主題的可控核聚變未來產業推進會在成都召開。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組成的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正式宣布成立。會議表示,今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啟動實施未來產業啟航行動,明確可控核聚變領域為未來能源的唯一方向。會議提出,可控核聚變作為人類能源問題的理想解決方案,已成為大國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
市場前瞻 核電行業長期發展空間可觀
中信證券指出,2022年以來,國內核電機組項目加速核準,其中,2022年和2023年分別核準10臺核電機組,在數量上創過去十年新高;同時,單體機組容量均超1200MW,側面反映了國內對于核電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預計在未來3年至5年核電機組年均核準數量有望達到10臺左右。
2022年,共有5個新項目,總計10臺核電新機組獲得核準,2023年再次實現10臺新機組核準,核電業界對未來新項目核準開工預期逐步樂觀。按照單臺華龍一號機組約200億元的總投資計算,今年核準的10臺機組將帶來高達2000億元的投資規模。
同時,我國核電技術水平不斷突破,國產化比例不斷提升,在安全性能上滿足我國核安全法規標準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要求。最新獲批的太平嶺核電3號、4號機組單臺機組額定電功率為1209MW,設備國產化比例達95%以上。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統計,單個核電機組從核準到建設啟動再到投運往往需要6年至8年,但對于零部件企業招標—交付—驗收時間周期普遍在3年至5年,因此,對于2020年前集中投建的6臺核電機組有望在2024年進行設備的集中交付驗收。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數據,2022年國內核電主設備交付54臺,其中蒸汽發生器交付17臺,占比超30%,是核電機組設備投資價值量最高的環節之一,在核準機組數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壓力容器、特種電機、閥門、蒸汽發生器、燃料運輸容器等核心零配件企業或將迎來業績收獲期。
此外,根據《“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到2025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7000萬千瓦;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預計到2030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容量達1.2億千瓦。預計2023年至2025年以及 “十五五”期間核電裝機容量CAGR分別為7.1%、11.4%,核電長期發展空間可觀。
投資思路 產業鏈上游設備商率先受益
長江證券認為,此次核準完成后,我國2023年核電機組核準再度創下10臺的規模,標志著新一代核電機組建設逐步趨于常態化,核電規模化擴張的方向以及景氣度的拐點再度獲得政策層面上的確認。此次核電項目核準后,除試驗堆外,中國核電、廣核集團、國電投集團和華能核電核準在建或待建機組數量將分別達到15臺、11臺、4臺和4臺,豐富的核準項目將保障中國核電、中國廣核等上市公司遠期實現快速增長。除了長期的成長性以外,隨著2019年核準的核電機組將于2024年開始投產,我國將正式開啟連續4年的核電投產規模加速期。因此,在業績成長的確定性以及政策對于遠期成長的加持下,核電產業將迎來景氣度的拐點,核電板塊投資值得更加重視。
方正證券表示,核電設備交付周期較長,按照交付節奏,2022年批復10臺機組,有望在2024年迎來設備交付大年。建議重視核電設備板塊投資機會,重點關注核電閥門企業中核科技、江蘇神通。核電設備企業多在核工業產業鏈多元化布局,驅動力并非唯一。此外,核電閥門企業單機組價值量仍有提升空間,當前仍有部分閥門來自進口,進口替代仍有較大潛力可以挖掘。
同時,方正證券也建議關注后處理領域裝備企業景業智能,以及四代核電領域布局的佳電股份。從消息面來看,2023年12月6日,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完成168小時連續運行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標志著中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高溫氣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多省已在布局,還有與石化行業耦合,用于核能制氫、火電原址復用等用途。此次投入商運為未來進一步擴大商業化規模掃清障礙,真正打開了第四代核能系統技術從實驗堆邁向商用市場的大門。
華創證券亦提出,隨著核電項目進入建設期,產業鏈上游設備商率先受益,建議關注核島設備、核電鍛件、重型壓力容器制造商中國一重、國機重裝,核島設備、汽輪機發電機組等設備商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上海電氣,核電閥門設備制造商江蘇神通,核電站用核級電機制造商佳電股份,新燃料運輸容器設備商蘭石重裝,新燃料、乏燃料運輸容器設備商科新機電。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