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科技:圍繞雙碳戰略,聚焦主業,業績穩步上行 ——專訪公司董事長賀安鷹
與東南大學有著深厚淵源的金智科技(002090)于2006年底IPO上市。公司長期專注于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在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研究,是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業務領域的知名高科技企業。無論是智慧能源業務,還是智慧城市業務,在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性減碳目標背景下,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金智科技發展得如何?未來準備如何發展?帶著疑問,《大眾證券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公司董事長賀安鷹。

前三季度業績以兩位數大增
記者:公司前不久披露了2023年度三季報。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69億元,同比增長20.70%;凈利潤2331.62萬元,同比增長43.8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766.52萬元,同比增長71.83%。對于這份營收、業績都取得兩位數增長的三季報,請詳解業績緣何增長。公司兩大主營業務智慧能源與智慧城市,在今年前三季度有哪些亮點?
賀安鷹: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扣非凈利潤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增長,主要得益于智慧能源業務收入規模提升,營業收入及主營業務利潤逐步恢復的影響。

在智慧能源業務領域,公司業務涵蓋電力能源領域發、輸、變、配、用各環節,是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及各大發電集團的重要供應商。今年以來,智慧能源業務的收入規模和毛利率水平較上年同期均有所增長。公司受邀參加了2023年國際數字能源展、第十三屆配電技術應用論壇,展示了公司在低碳園區、新型配電系統等方面的相關產品與解決方案,與客戶及行業伙伴進一步增進了交流。公司順利通過了軟件能力成熟度CMMI5認證,入選了江蘇省綠色工廠名單,公司自有金智科技園近零碳排放智慧園區榮獲 “2023年南京十佳提名低碳應用場景”榮譽稱號,公司參建的京能張北郝家營50MW風電項目220kV預制艙升壓站工程獲得了 “2023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
在智慧城市業務領域,公司努力克服整體經濟環境及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訂單開始逐步恢復,中標了南京市智能泛在感知體系重點項目-智能感知前端建設項目、南京小米集團華東總部弱電智能化項目、江蘇省電力公司及下屬12個地市省地協同風險預警系統功能完善項目等數字化運行項目。榮獲了“2022年度中國智能建筑行業工程百強企業”“2022年度中國智能建筑行業十大品牌企業”等多項殊榮,公司自主研發的“金智信息業務協同可視化平臺V4.0”、參與設計的“六合區人民法院審判法庭項目信息化設備采購”項目,被中國建筑業協會綠色建造與智能建筑分會分別評為“2022年度智能建筑解決方案三類方案”“2022年度智能建筑設計大賽二等獎”。
內生式增長與外延式并購相結合
記者:在今年召開年度股東大會上,您代表董事會作工作報告時表示,公司將圍繞光伏、儲能等新能源領域,為客戶提供專業的電力工程設計、電站模塊化集成、以EMS為核心的儲能集成以及低碳園區建設及后期運維等一攬子解決方案與服務。在“30·60”雙碳背景下,該業務屬于新興業務市場,市場容量巨大,特別是低碳園區建設的市場競爭格局尚未形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請問,公司今年以來在低碳園區建設方面有何新的成果?下一步如何復制這種模式參與市場競爭?
賀安鷹:在新能源及低碳業務方面,公司緊跟“雙碳”發展戰略,圍繞客戶價值實現,提供低碳園區全場景解決方案。公司依托在電力系統及配電系統自動化領域多年技術積累,為各類園區級用戶提供能碳管理系統平臺、園區新能源EPC、光儲充用協調控制、節能優化、低碳規劃咨詢、碳足跡追蹤及碳資產管理、供電可靠性等領域的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致力于成為伴隨客戶的園區低碳專家。

金智以自身園區為低碳建設場景,通過能源替代、節能、數字化管理等手段,自主設計打造了近零碳的綜合智慧園區 ,占地面積約為200畝,是一個集研發、營銷、生產、工程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高新技術園區。根據園區的生產生活和主要用能情況,園區以1.2MW光伏發電系統、250kw*512kwh儲能系統、2*5kW風機、充電樁等構成了“風、光、儲、充”的智能微電網,榮獲“2023年南京十佳提名低碳應用場景”榮譽稱號。金智科技近零碳智慧園區的打造,一方面為自身的發展降低了能源消費成本,提高了企業整體能碳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基于自身項目實踐,不斷迭代完善,打造智慧零碳園區樣板,形成成熟的低碳項目建設經驗,可以面向全國的各類園區提供低碳/零碳園區的建設方案及技術服務。今年以來,公司中標了江蘇、浙江、上海、陜西、廣東等地多個園區級智慧能源項目。
記者:“全國智能電網看南京,南京智能電網看江寧”。今年6月,《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南京智能電網成為國內領先的世界級產業集群。近期發布的江寧開發區智能電網產業倍增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實現開發區智能電網產業規模倍增、質效倍增、創新倍增和形象倍增。請問,作為智能電網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的一員,金智科技未來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如何作為?
賀安鷹:公司的發展方向仍然是聚焦主業,圍繞“雙碳”“數字經濟”戰略,不斷加大產品研發及市場投入,堅持內生式增長與外延式并購相結合,促進主營業務穩步上行發展。我們將圍繞“雙碳”、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契機,持續堅持戰略聚焦,不斷打造“產品”加“服務”的核心能力。一是穩固電網業務市場地位,著力發展新型配電業務及智能運維業務;二是創新發展工業業務,抓住火電機組新建及改造機遇,尋求非電力業務突破;三是積極發展低碳園區、儲能戰略業務,聚焦優質項目,拓展未來增長點。在并購方向上,重點尋求與主營業務具有明顯協同效應的上下游企業或合作伙伴。
已形成較為清晰的“雙碳”路徑
記者:金智科技與東南大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2021年,公司與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清潔能源與微電網、綜合能源服務、智慧供熱、城市碳中和大數據應用等領域開展“碳中和”方面的探索合作。請問,“雙碳”背景下,公司與東南大學合作進展如何?未來如何進一步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
賀安鷹:作為源于東南大學的科技型企業,多年來,金智科技始終堅持“源于高校、回饋高校”的理念,通過與東南大學共同設立東大-金智電力自動化研發中心、合作設立 “金智科技創新基金”等方式,不斷深度推進校企的產學研合作,強化雙方在碳達峰與碳中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新技術、人工智能應用等領域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
2021年,公司與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公司向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捐贈專項資金用于研究院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及科學研究;在公司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業務實踐中,研究院也充分發揮了其課題研發、人才團隊等戰略高地優勢,為公司發展提供前瞻性、可行性、示范性研究成果,形成較為清晰的碳達峰碳中和技術路徑及實現路徑。
記者 張世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