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強”迎來A股2023收官戰:“智造”業扛大旗,區域內逾九成北交所公司盈利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
距離2023年結束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來自徐州的恩華藥業便早早公布了2023全年凈利潤預增10%至30%的喜訊。而在恩華藥業的身邊,是另外684家江蘇上市公司正全力備戰2023年的收官一役。
今年前三季度,江蘇上市公司已經交出一張表現不俗的成績單:錄得2.5萬億元營收和2293億元凈利潤。佳績背后,是上市公司“江蘇軍團”圍繞科技創新、強鏈補鏈方面的全面發力。
四成上市蘇企前三季度營利雙增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來自江蘇(按行政區域劃分)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685家,其中超半數位于主板,創業板及科創板分別有191家和109家,北交所則有40家。
分行業來看,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里,江蘇上市公司中機械設備行業占比最高,為99家;電力設備、基礎化工行業緊隨其后,分別有71家和69家。
2023年前三季度,“蘇”籍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不俗,整體營收規模突破2.5萬億元,實現凈利潤超過2293億元,其中279家上市公司實現營利雙增,占比超過40%。
來自電力設備行業的江蘇上市公司今年前9個月貢獻營收最多,合計實現營收高達3714億元。商貿零售、電子行業位列二、三,分別貢獻營收2304億元、1937億元。利潤表現上,銀行業則挑起了盈利“大梁”,凈利潤合計達到556億元。除此之外,電力設備、醫藥生物、非銀金融等行業凈利潤總額靠前。
具體到上市公司,從營收增幅來看,有390家上市公司三季報營收同比增長,46家上市公司營收增幅超過50%。剔除低基數因素影響的上市公司后,石英股份同比增長378%,奪得營收增幅桂冠。布局太陽能產業的上能電氣、微導納米,增幅分別達到210%和165%。
在營收數額上,有87家上市公司三季報營收超過50億元,其中被譽為“民營煉化龍頭”的東方盛虹首次跨入千億元營收陣營,并以1036億元營收奪得上市蘇企三季報“營收王”。蘇美達、天合光能緊隨其后,分別實現營收960億元、811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東方盛虹、雙良節能、石英股份等58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營收已超過去年全年營收總額。
盈利表現方面,有347家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83家上市公司實現超過100%的同比增長,盛科通信、日盈電子、微導納米、羅博特科等11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增幅超過10倍。
截至2023年9月底,有585家江蘇上市公司實現盈利,占比85.4%,盈利規模超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有48家。其中,江蘇銀行以265億元的凈利潤獨占鰲頭,南京銀行、洋河股份分別以153億元、102億元的凈利潤位于其后。
江蘇“專精特新”企業閃耀北交所
江蘇上市公司交出的亮眼成績單背后,一批“隱形冠軍”的貢獻不容忽視——它們便是來自北交所的“江蘇軍團”。
據Wind統計,截至10月31日A股三季報披露收官,北交所上市公司達到225家,江蘇以40家的數量繼續“領跑”全國,市值之和逾500億元,其中有38家實現了盈利,占比高達95%。
辦公地址位于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同享科技是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通過不斷推進新型產品開發和工藝改進,公司主營產品光伏焊帶2023年前三季度出貨量劇增,同享科技憑此實現營收16億元,同比增長68.96%,成績傲人。
主營原料藥業務的森萱醫藥,通過產品的高端化、生產裝置的智能化及工藝的綠色化,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今年前9個月實現凈利潤1.09億元,蟬聯北交所江蘇上市公司三季報“盈利王”。
除了業績表現不俗外,上述兩家上市公司還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是“專精特新”企業。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中極其重要的微觀主體,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它們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口。因此,北交所設立之初,便將目光鎖定在為創新型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上,定位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集聚地。
搭上北交所的快車后,這些優秀的江蘇企業加快了前進的步伐,愈發暢通的融資渠道令它們在技術創新上得以大展拳腳。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20家來自江蘇,具備“專精特新”身份的北交所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合計達到3.86億元,同比增長近15%。其中,晟楠科技、鼎智科技、同享科技和中??萍嫉难邪l費用同比增長超過五成。而云創數據的研發費用則超過5000萬元,占營收比重高達27%,兩項數據均位列北交所“江蘇軍團”第一。
不斷提高的研發投入換來了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加上對細分領域的持續扎根深耕,這些企業正成長為江蘇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和強鏈補鏈的生力軍。
雖然是剛剛登陸北交所的“新兵”,但卓兆點膠在創新上早已是“老把式”,由其自主研發的螺桿閥產品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據公司披露,該產品適用粘度范圍超越同行業可比公司。此外,近年來,卓兆點膠圍繞核心點膠零部件的完善及市場客戶需求,研發適用于更多下游領域生產工序的智能點膠設備和自動化組裝產線,逐步覆蓋新能源汽車、光伏及半導體等領域,目前已成功切入比亞迪等知名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及零部件供應商的供應鏈體系。
對研發的投入開始不斷轉換成業績產出。三季報顯示,上述20家“專精特新”企業實現營收超過70億元,同比增長14.84%;實現凈利潤總和為8.33億元,同比增長6.85%。
制造業“排頭兵”向“智”而行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而實體經濟恰是江蘇的“看家本領”,江蘇制造業規模已多年保持全國第一;這點也反映到了上市公司數據上。據Wind統計,按證監會行業劃分,江蘇685家上市公司中,有533家來自于制造業,占比77.81%。
“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提到,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如今,在這一國民經濟的宏大基座之上,正矗立起一面“智能化”的大旗。在“智造”強國之路上,來自江蘇的制造行業“排頭兵”勇挑大梁,敢為人先。
近期,人形機器人概念火爆市場。來自于常州,市值逾750億元的液壓龍頭恒立液壓正跨界而來。2022年,公司通過定增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相關募資中約有14億元將被用于線性驅動器項目。
線性驅動器是人形機器人中用于控制運動和動作的核心部件——線型關節的核心技術,主要由電機、滾柱絲杠、力矩傳感器、編碼器、軸承等零部件組成。根據資料,恒立液壓定增項目預計于2024第二季度投產,在達產后將形成年產10.4萬根標準滾珠絲杠電動缸、4500根重載滾珠絲杠電動缸、750根行星滾柱絲杠電動缸、10萬米標準滾珠絲杠和10萬米重載滾珠絲杠的生產能力。
同樣在機器人領域取得突破的還有來自南京的億嘉和。公司近日傳出喜訊,已取得一項機器人輔助旁路橋接作業(帶電作業的一種常見技術)工具及其操作方法的專利。據悉,該專利有助于提高旁路作業的效率,從而規避人工作業的風險。
億嘉和是國內知名的機器人智能應用服務商,以電力行業特種機器人為發展核心。2023年3月,億嘉和宣布成立一家名為南京輝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業務涉及商用清潔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制造,公司借此正式進軍全球智能清潔賽道。如今的億嘉和,業務已成功覆蓋商業清潔、新能源充電、軌道交通等新行業領域。
扎根蘇州吳中經濟開發區的賽騰股份是全球自動化方案的領導者。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利雙增,其中實現凈利潤4億元,同比大增67.45%。10月30日,就在賽騰股份交出今年三季報成績單的同時,公司股價(前復權)開啟“旱地拔蔥”模式,一個月時間漲幅便達到67.22%,其間不斷刷新上市以來的新高,公司總市值也突破150億元。
受到投資者青睞的背后,是歷經十余年發展,賽騰股份已然形成半導體設備和消費電子設備雙輪驅動的新格局。特別是通過收購全球領先的晶圓檢測設備供應商OPTIMA切入半導體領域后,公司的未來成長性備受期待。
半導體行業內有這樣的共識:按行業壁壘難度排名,第一是光刻機,第二便是晶圓檢測。國金證券分析,賽騰股份的無圖形晶圓檢測設備2023年有望在國內的晶圓廠取得突破,未來業務或將拓展至半導體代工廠。中信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借助對OPTIMA的收購,賽騰股份有望切入國內晶圓廠相關業務,打造出公司第二成長曲線。
在江蘇,像這樣的優秀上市公司不勝枚舉。帶著堅持把智能制造作為制造強省建設的主攻方向,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的決心與毅力,江蘇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已經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第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三年全國第一。
以龍頭企業為表率,以優秀企業為先鋒,面對即將結束的2023年和馬上到來的2024年,越來越多的江蘇上市公司正摩拳擦掌,砥礪前行。
記者 陳陟 實習記者 李漫鴻 黃琴琴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