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迎來開市兩周年 精準、普惠金融理念助力公司高質量發展
2023年11月15日,北交所迎來開市兩周年。兩年來,北交所圍繞“打造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市場定位,發揮市場特色,切實維護市場穩定健康運行。截至2023年11月14日,北交所229家上市公司公開發行累計融資超470億元,平均每家融資2億元左右,體現了普惠金融理念。
普惠金融理念實現多元化融資成果
作為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九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近五成;平均研發強度,是規模以上企業平均水平的3倍;平均每家擁有19項有效發明專利,是全國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水平的2.24倍。
兩年來,北交所突出精準、普惠的特點,提供多元化的融資品種、融資方式和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實施做市交易和融資融券機制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聚焦。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公開發行累計融資超470億元,平均每家融資2億元左右,體現了普惠金融理念;受理14個公司債券(含企業債券)項目,計劃發行金額287億元;累計發行國債、地方政府債券4.25萬億元,助力政府債券擴投資、促消費、穩就業等功能發揮。
精準高效的融資渠道也帶動了新三板公司的掛牌速度。2022年,新三板新增掛牌公司數量同比增加三倍,定向發行融資金額同比增加12.5%。綠色通道和公示審核制度平穩推出,暢通了區域性股權市場優質企業到新三板的便捷通道,為上市公司發展壯大提供更加多元的路徑。
積極落實“深改19條”
2023年9月1日,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1+N+X”政策框架下的一項專項安排,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從投資端、交易端、企業端、中介端、產品端等各方面推出一攬子改革創新舉措,提升投資者參與度,為市場引入更多增量資金,降低投資者交易成本,改善市場流動性,并提出要發揮北交所改革“試驗田”作用。
一方面,允許掛牌滿12個月的摘牌公司二次掛牌后直接申報北交所,優化掛牌公司申報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要求。另一方面,立足落實國家戰略部署、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并在北交所上市。
從《意見》發布以來的情況看,市場整體生態呈現出積極向上發展的良好態勢,合格投資者總數達617萬戶,日均參與戶數同比增長超兩成;109家掛牌公司主動披露三季報,積極籌備北交所上市;12只新股首日平均上漲110%;多家北交所龍頭公司獲基金持倉金額超億元;各級地方政府積極對接企業培育等工作。
多點發力助力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北交所方面表示,下一步,將全面貫徹會議精神,按照證監會統一部署,持續推進市場高質量建設,重點做好“三個統籌”和“四個聯動”。
一是加強投融資兩端的統籌,積極推進公募、私募以及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推動更多地方設立專項基金參與市場建設,加快推進北交所做市商擴容;二是加強一二級市場的統籌,健全對發行人、大股東、承銷商等有關主體的約束機制,促進一二級市場的良性互動與可持續循環;三是加強各類產品的統籌,穩步做好信用債的發行、交易、監管等各項工作,推動北交所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同時,進一步豐富北交所指數體系,研究編制北交所專精特新指數,引導基金公司加大北交所基金產品供給,加快形成股、債、基等“全產品”協同發展的市場格局。
此外,北交所將從四個方面加強聯動。一是強化與工信、科技、國資等方面的協同,助力培育新動能新優勢;二是加強三四板制度型對接,發揮北交所、新三板對各地中小企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強化北交所對新三板的龍頭撬動作用,增加新三板制度供給,打通多層次資本市場,暢通企業發展路徑;四是推進北交所、新三板與私募創投市場的融合發展,加強募投管退全鏈條各環節制度銜接,共同營造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良好氛圍,共同發揮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記者 朱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