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市場有望震蕩上行
2023年9月指數震蕩反復,月初滬指震蕩下行,一度失守3100點,不過臨近月末滬指震蕩修復,重返3100點。操作上,有券商建議10月策略適度積極,把握政策加碼背景下的市場回暖機會,關注金融、家用電器、機械設備、TMT等板塊。也有券商認為,10月市場處于“弱現實、強情緒” 的概率設為75%,市場風格大概率會偏向成長板塊。
光大證券:
反彈看資金,反轉看經濟
伴隨著7月政治局會議之后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與落地,近期經濟數據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好轉。從8月份的經濟數據來看,工業、消費以及進出口領域都出現一定的好轉,社融數據與通脹數據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善。不過,短期經濟數據改善主要來源于經濟自身的修復,在政策積極發力下,目前資金面數據有所改善,但政策的實施到政策對經濟產生影響存在一定的時滯,因此,前期政策效果仍需進一步觀察。
近期,北向資金持續流出額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但ETF基金相關資金的持續流入緩解了部分外資流出的壓力。9月以來,海外投資者對于國內市場的看法變得更加積極,多家外資機構轉為看好國內經濟與市場。北向資金若轉為凈流入可能對市場產生顯著影響,北向資金轉向可能會是短期市場指數上行的重要拐點。
中期看經濟。7月以來,政策拐點已現,但政策底部與指數底部之間存在一定的時滯。中期來看,經濟數據的持續好轉或許更加關鍵。從歷史情況來看,市場的表現和經濟盈利的情況更加相關,因此從政策底部到市場的好轉,或許仍需經濟數據改善。從當前的經濟數據來看,三季度經濟盈利數據或有好轉,但改善過程或仍是漸進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A股市場10月有望震蕩上行。當前市場仍然處于情緒低點,短期關注資金的拐點,中期關注經濟數據好轉的持續性。10月市場處于“弱現實、強情緒” 的概率設為75%、“強現實、強情緒”的概率設為25%,市場風格大概率會偏向成長板塊。從實際打分情況來看,10月份國防軍工、電子、家用電器、食品飲料、紡織服飾及計算機行業最值得關注。
浦銀國際:
關注回購較多的板塊
中秋十一長假期前交投較為清淡,中國主要股指均有一定回調,MSCI中國指數下跌3%,上證綜合指數下跌3%,恒生指數下跌3%,中概股指數下跌6%。雖然短期波動風險仍存,政策密集出臺后進入落地發力階段,消費復蘇拉動經濟數據邊際回暖,但基建和房地產尚未體現政策成效。如果接下來經濟仍未企穩,政策仍有進一步加碼的空間。隨著針對需求端的政策成效逐步顯現,目前仍相對悲觀的市場預期和市場情緒有望扭轉,市場可能將迎來新一輪反彈。
明年盈利預期持續上調,估值修復空間仍較大。相對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中國股票市場優勢較為明顯,估值水平更吸引,盈利增速更強勁。
由于外資主動型基金配置中國股票的比例已偏低,進一步減持空間或有限。近期,A股和港股公司回購加速也有利于資金面回暖。
短期投資交易策略可攻守兼備,建議關注防御性較強的優質高息股。短期來看,海內外風險仍未完全消除,預期中國股票市場或將維持波動向上的態勢。配置基本面穩健、估值合理、現金流充裕具有高分紅屬性的股票,有望提升投資組合的穩定性。建議關注實施回購較多的板塊和個股,這些板塊和個股有望在未來一年獲得較佳回報。
粵開證券:
價值風格占優概率更大
從基本面來看,制造業PMI連續4個月回升,再次重返擴張區間,非制造業PMI繼續保持景氣。供需持續向好,經濟持續改善,大型企業景氣升至近半年高點,價值和大市值風格或更受益。
從流動性來看,當前流動性環境合理充裕,但相較于年初略有回落。離岸人民幣匯率止跌回升,從7.33回升至7.31附近。
從盈利預期看,地產邊際變化、一攬子化債方案、監管部門調整市場政策等密集釋放積極信號。庫存加速筑底,供需兩端持續修復帶動PPI回升,PMI工業企業利潤等數據指向經濟持續修復,疊加當前市場已處底部區間,悲觀預期將被修復。
此外,國慶黃金周國內旅游、出行呈現價升量減的特征。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出境游也加速修復,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全國邊檢機關共查驗出入境人員1181.8萬人次,日均147.7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9倍。
因此,四季度的投資風格上,價值風格占優概率更大,行業組合方面金融地產、設備制造、消費行業組合占優概率或高于其他行業組合。
綜合來看,當前國內政策、經濟等積極因素逐步積聚,悲觀預期有望被逐步修復,但考慮到海外擾動因素再起,或將壓制市場偏好,A股有望繼續保持韌性,關注可能在四季度占優的順周期價值和金融地產;受益于需求向好的制造業;周期共振的科技板塊。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