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磨底階段需保持耐心 建議關注政策主線
近段時間,A股整體仍處于磨底階段,前期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組合拳有助于市場恢復信心,從而完成估值的修復。券商認為,A股趨勢的反轉仍需國內高頻經濟數據發出更多的改善信號。
華福證券:底部區間,保持耐心
雖然近期市場表現相對弱勢,但沒有出現恐慌性的大跌,總體表現相對平穩。當下整個市場從二季度到現在的悲觀情緒,已經十分濃厚。之前提示“政策底”到“市場底”的時間線,從7月重要會議的“政策底”開始,市場在“估值底”的磨底時間已經足夠長。
眼下,黎明曙光已現:一是對經濟基本面可以更加樂觀。8月CPI當月同比由負轉正。與此同時,8月的出口數據同比增速相比于7月份出現了回升。總體來看,反應量價的主要經濟數據觸底回暖的跡象已經顯現,后續持續回升在望。
二是對情緒面的修復保持定力。當下的政策主線下,市場情緒和經濟基本面或出現交替修復。政策出臺有利于短期市場情緒的好轉,但市場情緒的長期修復又需要經濟基本面和經濟數據的持續好轉。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或許會看到經濟基本面穩步修復與市場情緒反復波動相互疊加的狀態,此時或許更需要保持投資的耐心和定力。
三是關注政策主線的推進。當下,地方政府化債、資本市場建設、地產政策是影響經濟邊界修復的三條政策主線。從現在到年底的四季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治局會議期間,穩增長訴求有望明顯提升并且延續至明年。如果政策主線不能有效觸發經濟彈性和預期改善,地產政策存在進一步拓寬的可能性,當下建議高度關注城中村改造。
四是關注寬信用的信號。8月的社融增速已迎來改善,可以看到,當下政府債券的發力是社融增速改善的重要因素。未來隨著“認房不認貸”等地產政策的逐步落地,預計9月以后社融會持續改善。社融增速的拐點是新一輪寬信用的重要信號,而隨著社融特別是M1的增速改善,未來市場的押注亦會逐步從政策博弈轉向信用擴張方向。
板塊上,持續建議關注城中村改造等政策主線。
萬聯證券:市場風險偏好繼續修復
受油價反彈、豬價上行等因素影響,8月CPI同比增長0.1%,環比回升0.4個百分點;8月CPI環比增長0.3%,較前值提高0.1個百分點。8月PPI同比降幅縮小1.4個百分點至3.0%,環比上漲0.2%,PPI環比年內首次回正,工業生產迎來拐點,工業品需求顯著回暖。
9月4日至9月8日當周,A股成交量縮量至7000億元附近,板塊輪動加快,產業利好催化下成長板塊走強。8月經濟基本面環比7月改善,同時A股市場利好政策頻發,若后續外資流出壓力緩釋,A股風險偏好有望得到進一步修復。
行業配置方面:1、地產重磅政策接連發力,關注地產鏈條中受到政策催化、業績邊際復蘇板塊,如家電、建材等。2、關注業績邊際改善、具備產業支撐邏輯的科技成長領域。華為新產品發布和即將召開的蘋果發布會有望催化產業鏈需求,半導體、消費電子等細分領域迎來布局機會。
長城證券:底部已現,耐心等待
短期視角下,新一輪政策周期已開啟,A股盈利大概率已經觸底,市場經過一段底部區間后中樞有望逐漸上修。資金面,政策層層加碼下消費信心有望逐漸修復,內需擴張提振貨幣政策效能。情緒面,市場情緒和估值表明下行空間有限,政策引導長期資金入場,增量資金有望入市、打破存量博弈狀態。
四季度的投資要以長短結合的視角去考慮問題,一方面,觀察改革相關措施進展:如國企改革、地方債化解情況等,這塊對于市場整體的估值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短期政策密集,經濟觸底后的相關投資方向也值得密切關注。
行業方面,券商板塊,“市場底”的反攻旗手;房地產板塊,“認房不認貸”重在滿足改善性需求;高景氣+高彈性:關注TMT板塊的高彈性、需求復蘇、以及長期景氣邏輯,包括信創、消費電子、半導體、算力等;消費分層+平價質優:消費溫和復蘇,關注“分層”邏輯下的“質優”方向,包括白酒、啤酒、低溫奶、零食量販等;“政策扶持行業+高市值+紅利”在筑底時期是投資優選。
中郵證券:全球產業鏈重塑下的機會
A股過往的重大產業趨勢及相關投資機會往往是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結果,例如消費電子、新能源、新能源車、CXO等板塊當年的趨勢性機會。
然而,在日益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全球產業鏈正面臨針對性的重塑,這對于很多行業和公司而言無疑是風險,去年以來很多板塊和公司的走勢也在面臨這一風險。
從產業趨勢看,目前在全球迅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革命可能是中長期最重要的投資機會,從算力和算法的絕對領先優勢以及在硬件應用層面的布局判斷,美國科技公司已經有巨大先發優勢,AI遠期場景必將帶來新形態硬件的滲透率提升,這其中已經有全球化布局的國內企業依然有望深度參與到AI新硬件的全球產業鏈分工中。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