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組合拳”提振信心 A股市場有望步入上行期
8月27日,證監會及財政部出臺四項重磅改革措施,分別為下調融資保證金比例、收緊IPO節奏、嚴格限制減持、調降印花稅。在政策“組合拳”之下,券商認為,短期內有印花稅調降等提振市場情緒,長期來看受益于減持新規與IPO放緩,有望促進市場生態長期向好。
光大證券:情緒的拐點 政策的黎明
政策或是破解短期市場癥結的曙光。整體來看,經濟企穩回升、投資者信心恢復是當前市場企穩的關鍵,而政策或是助力經濟企穩回升,增強投資者信心的“一劑良藥”。因此,當前政策成為影響市場走勢的關鍵因素。從歷年來看,當前市場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政策密集出臺的背景與2012年中、2014年年末、2019年年初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政策拐點對于市場的支持從歷年來看是比較穩定的,但政策底部與指數底部之間可能有一定的時滯。
短期內,隨著“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預計未來市場情緒將逐漸上行。但經濟的改善仍然有待時日。從目前的經濟數據來看,經濟仍然面臨一定壓力。同時,中報業績也體現出了比較明顯的壓力,短期內情緒的拐點要比現實的拐點更早到來。
在經歷了前期的波動之后,當前指數具有較高的性價比。短期的機會主要來自于政策引發的情緒拐點,指數整體易漲難跌,不過,指數的系統上行仍要等待經濟的好轉,海外資金的邊際變化短期內有顯著的影響。當前市場整體處于防御風格之下,未來市場或將處于“弱現實、強情緒”,屆時成長方向或許會有更好的機會。成長方向,關注TMT與券商的機會,同時若市場有波動,“中特估”與防御行業仍然有相對價值。
財通證券:邁過市場底收獲金秋
政策組合拳推動行情邁過市場底。近期,地產和資本市場多項政策出臺且超市場預期,同時壓制行情的美債利率也在下行。
往后看,行情大概率為運動戰、向上磨。配置角度看,節奏上大概率為藍籌搭臺、成長表現。具體板塊看,藍籌搭臺,關注大金融(券商、保險、地產)、PPI預期觸底(聚氨酯、農化、鋼鐵)、中美地產鏈共振(建材、家居);成長表現,關注出口受益高端制造(電動車、船舶、機器人等)、供給創新的TMT(數據要素、算力、金融軟件、華為產業鏈)。
配置層面,“高盈利成長+低估值藍籌”的策略,在市場回落、上行初期均表現優異,“進可攻、退可守”,值得繼續關注。具體板塊看,藍籌方面:1、關注大金融,經濟、行情起底期,券商、保險、地產多為排頭兵。2、PPI預期觸底,聚氨酯、農化、鋼鐵彈性突出。3、國內地產政策催化,關注裝修建材、家居用品。
成長方面,靜待風險偏好修復+產業催化的中長線機會。1、高端制造,全球產業周期觸底回升,電動車、船舶、機器人等高端制造出口受益。2、數字經濟,AI浪潮、5G滲透等帶動運營商、電子、軟件業務量,重點關注數據要素、算力、金融軟件、華為產業鏈。
民生證券:反彈時刻或已來臨
9月1日,央行宣布自9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達到2015年“匯改”之后的最低水平。從外資表現來看,進入8月最后一周,陸股通成交金額有所放大的同時,凈賣出的規模相較此前的兩周減少,市場此前所擔心的海外投資者回流趨勢有所放緩。
國內,否認基本面的改善越來越難。一方面,中國制造業PMI連續第三個月回升至49.7%,接近了榮枯線;另一方面,即使是被認為“羸弱”的庫存周期,剔除價格因素后,也已經連續三個月處于“被動去庫”的狀態之中,即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企穩回升的同時,工業企業存貨同比增速及產成品存貨增速仍在快速地下行。誠然,庫存周期見底或許來自于庫存回落至合意水平,而開啟“主動補庫”則依賴于需求的拉動。7月份也進入了營收回升的階段。此外,幫助經濟改善的努力仍然在層層遞進,當下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回到了政策能夠多大程度上幫助經濟改善這一問題之上,對這一問題,思路仍然是 “重視邊際”而非 “預測終局”,針對增量部分的房地產政策出臺的節奏類似于將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的政策縮短到一個周內推出,這或許也將縮短政策出臺到經濟數據改善之間的時滯。
本輪更積極因素在于:1、此輪房地產市場調整的時間更甚于當時,壓抑的力量更大;2、在本輪房地產調整的過程中,確實存在部分人群因“不賣房”而積累的“超額儲蓄”;3、進入2023年之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在逐季改善,有助于購房信心、加杠桿意愿的恢復。
在結構轉型、全球競爭下,具備供給約束且在需求的最基層的大宗商品無疑是最佳配置品種:油、銅、鋁、煤炭、油運、鋼鐵、貴金屬是首要推薦,其年度時刻正在來臨。金融板塊在基本面見底時期有明顯超額收益,關注銀行、保險、券商。房地產、建筑同樣值得關注。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