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9月策略: 政策底夯實 市場或筑底反彈
8月以來,市場震蕩下探,提振資本市場實質性舉措落地,政策底再度夯實。券商認為,政策底對市場信心構成支撐,當前市場已行至相對低位,后續或不再悲觀。也有券商認為,今年9月可能筑底反彈,成長和消費等個股占優。
信達證券:
當下是戰略性底部
當下是戰略性底部的判斷仍然成立。8月市場調整超預期的原因:可能是自下而上的,景氣度投資過于深入人心,景氣度以外的邏輯難以形成共識。類似2014年上半年,漲的板塊(TMT)不是上一輪牛市中大部分投資者擅長的行業,所以投資者的情緒會比指數更悲觀。
事后來看,2014年上半年恰恰是市場戰略性的底部。經濟下行進入末期,如果后續有庫存周期回升,可以托底未來1年內的經濟數據。政策層面,7月的政策基調意味著半年內政策力度大概率會不斷超預期。
行業配置上建議:配置風格偏向順周期,中特估主題內部下半年超配金融類(證券銀行),三季度后可能會進一步提高上游周期的配置重要性。1、消費鏈、地產鏈:雖然今年的經濟恢復波折很多,但無需過度擔憂,后續可能會出現政策微調,大概率存在超跌后預期修復的上漲。2、“中特估”、TMT:這些板塊前期的調整主要是交易擁擠后的調整,從戰略上看,由于經濟尚未恢復,大部分板塊盈利驗證一般,所以有長期邏輯的中特估和TMT依然會有機會,不過由于中報臨近,或不宜追漲,相對低位的“中特估”可以持續關注。如果經濟持續弱,“中特估”中建筑公用事業會偏強,而如果經濟預期逐漸企穩,“中特估”中金融和周期會更強。3、三季度建議關注周期:周期股當下受到全球庫存周期下行的影響,整體偏弱,但隨著庫存周期下降進入尾聲,2023年四季度到2024年,宏觀需求存在回升的可能??紤]到長期產能建設不足,需求、供給和估值可能會共振。
華金證券:
9月可能筑底反彈
今年9月可能筑底反彈,成長和消費等可能占優。市場趨勢上,政策和外部因素偏正面,流動性寬松,9月市場可能筑底反彈。其一,政策與外部沖擊上,偏正面,且邊際上在不斷改善。其二,流動性上,國內維持寬松,海外緊縮壓力較小。
行業方向上,今年9月高景氣的成長性行業和季節性占優的消費可能偏強。其一,AI和數字經濟建設兩大趨勢下,相關的TMT行業依然是景氣相對最高的行業;其二,新能源和醫藥等成長性行業的景氣度依然維持較高水平;其三,季節性因素上,今年“雙節”也有望改善目前處于景氣低位的白酒等行業。
盈利弱修復,市場信心改善,9月可能筑底反彈。1、分子端:9月消費端有望持續復蘇,A股盈利已筑底。2、流動性:美聯儲9月可能不加息,外資、融資流入可能改善。3、風險偏好:9月基建、地產等政策加速實施可能提升市場信心。
9月關注TMT、券商、新能源、醫藥和消費等行業。根據歷年經驗,歷年9月高景氣和政策導向的行業占優,震蕩筑底期間產業趨勢上行和政策導向的行業偏強;當前都指向TMT、金融等。9月建議關注:一是政策和景氣度雙重向上的傳媒(AI在游戲、教育、營銷等的應用)、計算機(數字經濟、國產化)、通信(算力等)、半導體(算力芯片)等;二是景氣度依然偏高的新能源、醫藥等超跌成長;三是政策導向的金融、地產等;四是可能季節性偏強的食品飲料等。
國海證券:
政策底再夯實
2016年1月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2017年證監會進一步完善減持規定,對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方式轉讓股份、“過橋減持”等行為進一步規范。今年7月28日,證監會明確上市公司大股東不得以離婚、解散清算等任何方式規避減持限制;8月27日,證監會再度調整減持政策,將減持跟公司分紅、發行價等掛鉤,相比于以往關注減持速度,本次政策更凸顯對公司質量的關注度。
8月18日,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就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答記者問中表示,在杠桿風險總體可控的前提下,研究適度降低場內融資業務保證金比率。8月27日,證監會表示,將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并于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實施。從兩融數據來看,截至8月24日兩融余額為1.57萬億元,兩融交易額占A股交易額的比重約7%,兩融資金是市場上的一股重要活躍力量,在風險可控情況下,本次適度降低保證金比率,對融資融券業務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將會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提振市場信心,有利于市場吸引增量資金。
市場層面,政策底夯實不再悲觀,后續重點關注券商、“中特估”及AI三條主線。其一,券商系活躍資本市場最為受益的領域;其二,TMT在于全球新的技術突破,特別是AI技術,全球進入到人工智能大時代;其三,“中特估”后續催化仍然較多,包括國企改革方案發布、第三屆一帶一路峰會等。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