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聯股份:尼龍管路龍頭有望迎來高速增長
溯聯股份(301397)為國內尼龍管路龍頭,深耕以尼龍等高分子材料為主要原材料的管路總成以及汽車流體控制件及緊固件,已實現流體管路設計、研發、生產自主化和產業化。公司營收規模2022年為8.49億元,增長17%,2018-2022年營收復合增速為30.9%。其中,汽車蒸發排放管路總成和汽車燃油管路總成是公司歷年來主要收入來源。兩項業務收入占比一直超過70%。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管路總成業務2021年異軍突起,2022年營收規模約為1.52億元,增長288.9%,占比達到17.9%。
新能源汽車打開尼龍管路市場空間。傳統燃油車時代,尼龍管路主要應用在燃油、氣的輸送管路上。這與尼龍管路不能承受更高的溫度有關,大部分尼龍材料的工作溫度小于120℃。新能源汽車三電冷卻系統主流方案是采用水冷方案,電機電控和電池的工況溫度基本都在100°C以內,這正是尼龍管路適用的溫度范圍。同時,尼龍管路更優的輕量化、集成化優勢使得其更適合作為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管路。新能源汽車熱管路系統更為復雜,且電池包、電機電控和減速器都需要冷卻系統,總體上,新能源汽車尼龍管路價值量高于傳統燃油車。
汽車電動化重塑尼龍管路格局。傳統汽車管路形成了以外資、合資企業為主的競爭格局。管路行業的多層認證體系也導致該領域相對封閉。與成熟的燃油車管路不同,目前新能源汽車在電池、電驅動及空調的熱泵系統等主模塊的技術標準并未統一。對上述部件的熱管理系統冷卻管路的材質、性能等技術要求也未趨于一致。因此,新增的尼龍管路產品、由自主車企主導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望打破原有的管路競爭格局。國內具備核心技術、強市場開拓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優秀企業有望成為新能源汽車尼龍管路的核心供應商。
溯聯股份憑借性價比與安全可靠性優勢,成功打破外資和合資尼龍管路供應商的價格壟斷,成為最早向長安、上汽通用五菱等自主品牌客戶開發和量產尼龍管路的國內供應商,在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中不斷積累經驗,開拓其他自主品牌新客戶。公司的競爭優勢包括:(1)關鍵部件自制率高:公司在快速接頭產品層面具備較強自制自研及自主創新能力,反觀多數汽車管路廠商在接頭等環節仍以外采為主。公司自主開發的流體管路快速接頭能夠使管路安裝與更換更加方便,伴隨管路用量提升,快速接頭的用量也不斷增加,關鍵部件自制有助于公司利潤率高于同業水平。(2)研發高效和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公司研發步步為營,方向貼合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取得核心產品的突破,并開拓更多的應用領域。(3)公司在新能源業務實現了更全面的客戶拓展。傳統燃油車時代,公司客戶主要集中在長安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亞迪。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客戶結構更加多元,既涵蓋整車、電池龍頭企業,如比亞迪、寧德時代,同時更多的新能源整車企業成為公司的客戶,如小鵬汽車(P7/P5/G9等)、嵐圖汽車、賽力斯(問界等)、長安系(深藍、阿維塔);間接配套長城歐拉、蔚來汽車(ES8/ES6/ET7)、理想汽車(L9等)、廣汽埃安(AionY)。
切入儲能管路大賽道,開辟第二成長曲線。2018年起,公司深化了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的業務合作,2019年公司開發出國內領先的電池包內專用水管快速接頭,解決了能量密度大幅提升趨勢下,電池包內部空間減少帶來的熱管理系統布局問題,并成為寧德時代電池包平臺指定二級配件,為動力電池與儲能產品供貨。2021年,公司的電網儲能電池模組冷卻管路開發成功,該產品較汽車產品規格更大、回路更復雜,能耐極寒、耐高溫,可廣泛應用于工商業、通訊、醫院、社區、風電、光伏等儲能場景。2022年,公司儲能與燃料電池管路產品進入量產,并完成了帶控制回路的儲能冷卻管路系統立項,具備較強的技術前瞻性。公司儲能業務綁定行業龍頭,技術領先,具備較強先發優勢,與新能源汽車配套業務協同共進,有望打造公司第二成長曲線。
信達證券表示,受益于汽車智能電動化趨勢,管路行業有望迎來量價齊升。公司是國內汽車尼龍管路龍頭企業,核心零部件自制率高,客戶綁定頭部自主及新勢力品牌,并切入儲能大賽道開辟第二增長曲線,有望獲得高于行業的增長速度。預計公司2023-2025年營業收入為10.3億元、14.5億元、19.7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1.5%、40.4%、35.9%;2023-2025年歸母凈利潤為1.74億元、2.61億元、3.50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3.9%、49.7%、34.2%。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東興證券表示,受益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尼龍管路市場空間有望擴大,且原有競爭格局將得到重塑。溯聯股份有望憑借較強的研發、市場開拓等能力,在新能源汽車尼龍管路市場取得更高的市場份額。看好公司中長期發展,預計公司2023-2025年將實現歸母凈利潤1.87億元、2.29億元和2.81億元,對應EPS分別為1.87元、2.28元和2.81元,首次覆蓋,給予“推薦”評級。
記者 劉希瑋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