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TMT、電力設備業績向好 “估值錯殺”賽道或迎來機會
A股進入中報披露期,業績向好的行業及個股將成為市場主線。有券商建議關注中報業績有望超預期的板塊,消費、醫藥、新能源已迎來較好配置位置。也有券商表示,預喜個股組合相對萬得全A具有明顯的正超額收益,可以關注模擬芯片設計、半導體材料、PCB等位于“估值錯殺”區間的賽道。
財通證券:關注業績超預期標的
半年度結束后15日內,主板市場必須披露業績預告的三種情形,分別是凈利潤為負值、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和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下降50%以上,其他板塊無此類強制要求。總結過去五年的業績預告個股表現,自業績預告發布后,預喜個股組合相對萬得全A具有明顯的正超額收益,并且貫穿整個業績期。
從行業維度,消費、TMT、電力設備向好,上游原材料表現較差。從利潤增速角度,消費行業業績增速和預喜率均名列前茅。其中社服、美容護理、商貿零售、汽車凈利潤同比增速靠前,分別為113.8%、79.8%、62.5%、60.3%,預喜率為71.7%、75%、57.4%、64.4%。TMT行業表現出色,傳媒、計算機高增。傳媒和計算機披露率分別為34.4%和26.9%,利潤同比增速高達45.7%和35.6%。中游制造方面,電力設備、機械設備呈現高景氣。電力設備凈利潤增速為56.4%,預喜率為58.8%。
從超預期角度來看,業績增長超過20%且超預期比例大于60%的行業,集中于非銀金融、建筑、計算機和通信。一級行業中,環保、計算機、建筑材料、石油石化和建筑裝飾行業超預期比例領先,占比分別為80.8%、74.7%、71.4%、70.4%和66.7%。
個股維度,交運和電新凈利潤增長率居前,科創板半導體和軟件開發向好。交運和電新凈利潤增長率居前。2023年中報業績預告增長率最高且凈利潤增加額超過10億元的10家公司中,兩家分布于交通運輸行業,中遠海能受益于運價高漲,京滬高鐵主要受益于國內出行增加;兩家來自電力設備行業的光伏板塊,晶科能源得益于實現光伏組件出貨量上升的同時,N型先進產品的占比持續提升。
科創板最大變動幅度前十個股中,半導體和軟件開發業務向好,銷售增長。電子行業3家,中微公司、力合微均為半導體業務,利潤增速分別為120.18%和66.97%。計算機行業兩家,山大地緯、新致軟件均開展軟件開發業務,利潤增速分別為259.41%和249.84%。
國信證券:關注“估值錯殺”賽道
截至2023年7月15日,全A共有1692家上市企業披露業績預告,26家上市企業披露業績快報,綜合披露率達到32.89%。分上市板看,科創板,創業板市值權重口徑下披露率高于計數口徑。
大多數上游行業企業出現首虧或預減,中位數口徑下上游行業業績增速下滑明顯,貴金屬、化學纖維、非金屬材料錄得邊際小改善。中游行業受內外需求共同驅動景氣向上,亮點較多的細分賽道包括汽車零部件、光伏、工程機械和自動化設備。下游消費方面,出行鏈強改善,旅游景區、酒店餐飲整體披露率高,絕大多數企業實現扭虧,后續有望向好。白電在龍頭未披露業績預告的情況下,錄得較為強勢的環比增速,高溫天氣或支撐白電龍頭2023年上半年業績。TMT板塊,多數電子行業內的細分賽道仍在景氣磨底期,通信服務、通信設備后續或存在亮點,傳媒板塊內部影視院線復蘇確認,游戲板塊“喜憂參半”。
業績預告視角下的三條配置思路:1、披露率適宜+業績強改善:一級行業包括零售、汽車、傳媒;二級行業包括影視院線、航海裝備、裝修裝飾、一般零售、非金屬材料;2、預期上調:鋼鐵、零售、家電、社服、紡服、公用事業等行業近一個月內一致預期有所上調;3、估值錯殺:疫苗、聚氨酯、民爆制品、半導體設備、會展服務、檢測服務、酒店、通信終端、醫療設備、模擬芯片設計、半導體材料、PCB等賽道位于潛在“估值錯殺”區間。
國海證券:市場對中報已有所反映
二季度以來,周期性行業整體呈現“量升價跌”的特征,機械、電力實現“量價雙增”,盈利表現或相對占優,鋼鐵、石油、煤炭等大多數業績或承壓。
從宏觀數據看大金融板塊,二季度保險行業盈利表現或相對占優,銀行與房地行業景氣環比走弱,預計盈利仍將承壓,但展望下半年,大金融板塊整體業績有望實現筑底回升。
從盈利預期變化看成長板塊,二季度多數行業盈利預期下修。TMT板塊中,傳媒盈利預期穩定,計算機內部分化,通信行業中光模板塊預期下修較少,電子盈利預期大幅下調,但消費電子、半導體板塊景氣已臨近底部拐點。新能源板塊中,光伏、風電盈利預期的調整幅度相對較小,鋰電池成本承壓,盈利預期下滑明顯。
伴隨中報業績的逐步披露,近期市場對中報本身已有所反映,后續超額收益或來源于兩方面,一是業績拐點臨近的行業,例如產業周期筑底的芯片、消費電子,以及國內AI應用普及加速趨勢下的應用軟件、算力等。二是盈利預期穩定的板塊,例如可選消費中的白酒、家電、中藥等,以及今年以來景氣持續走高的電力行業。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