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提“強科技”的湯臣倍健研發人員與投入卻在滑坡
7月3日晚間,湯臣倍?。?00146)交出不錯的2023年中報業績預告,上半年歸母的凈利潤約為13.63億元-15.7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約為30%—50%。
業績亮眼,資本市場卻不買賬。業績預告出爐次日,湯臣倍健股價大“跳水”,最終收報21.25元/股,跌幅為12.37%,盤中一度最大跌幅達13.4%,。隨后幾日,公司股價持續低迷,7月14日以20.70元/股收盤,17日繼續走弱。
有觀點認為,這或與其代言人蔡徐坤“塌房”、二季度盈利能力環比大幅下滑有關。湯臣倍健7月5日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二級市場股價波動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公司生產經營正常。公司季度利潤與收入、費用投放等有關,公司實施多品牌大單品全品類全渠道單聚焦的戰略,在VDS新周期中立足長遠進行多品牌投資布局,加大品牌投入。
不過,翻閱湯臣倍健近幾年財報不難發現,公司雖仍以市場第一份額保持行業的龍頭地位,但已有所“失色”。
二季度營收盈利或雙滑坡
創立于1995年的湯臣倍健,2010年上市伊始即成為“國內膳食營養補充劑第一股”。上市后的湯臣倍健進入高速發展期,營收從2010年的3.46億元一路飆升到2022年的78.61億元;歸母凈利潤從2010年的0.92億元上漲至13.8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華麗業績的背后,湯臣倍健近年來的發展已略顯疲態。
今年3月18日,湯臣倍健發布了2022年年報,銷售收入78.61億元、同比增長5.79%;歸母凈利潤13.86億元、同比下降20.99%。在湯臣倍健董事長致股東信中表示均與公司年初預計存在明顯偏差,這樣的結果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將時間軸再繼續向前撥動,近幾年湯臣倍健的收入增速一直處于下滑狀態。2021年湯臣倍健營收增長21.93%,但與其2020年定下的同比增長30%的目標相距甚遠,同時若刨除年內并表的麥優公司對應數據(湯臣倍健于2020年收購麥優),同比增速僅為15.38%。這意味著湯臣倍健已連續四年出現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2018年至2022年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為39.86%、20.94%、15.83%、15.38%(剔除麥優公司后)和5.79%。
湯臣倍健近年凈利潤的表現幾乎如出一轍。2019年,湯臣倍健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原因為并購澳洲益生菌品牌Life-Space Group Pty Ltd(即Life-Space子品牌)。2020--2022年凈利潤分別為15.24億元、17.54億元和13.86億元。2021年與2022年同比增速分別為15.09%、-20.99%,相比之下,遠遠低于2017年43.17%與2018年30.78%的同比增幅。
目光再次拉回到當下,2023年是湯臣倍健提出的VDS(膳食營業補充劑)行業開啟新周期的第一年,一季度實現“開門紅”,業績創下單季歷史新高,公司營收31.08億元,同比增長36.30%;凈利潤為10.30億元,同比增長55.27%。
然而,湯臣倍健二季度業績表現卻有點令人大跌眼鏡。根據半年報業績預告計算二季度的業績,湯臣倍健第二季度凈利潤為3.32億元至5.42億元,環比第一季度下跌67.76%至47.37%;同比去年同期變化(這里用“變化”表示什么?有點模糊)-13.74%至40.81%,與一季度業績相差甚遠。
光大證券最新研報認為,湯臣倍健第一季度由于疫后免疫力產品需求快速上升,而實現了較高收入增長,隨著短期需求階段性釋放后,今年第二季度的預計收入端增速從高位略有回落。
營銷、研發投入失衡
面對業績的不穩定性以及企業的成長乏力,湯臣倍健提出“強科技”品牌的轉型方向。早在2021年,湯臣倍健在股東會上喊出了“強科技”口號,強調將通過“科學營養”、“高精尖產品”、“成立研究院”三方面實現向強科技型企業轉型。
今年初,湯臣倍健再次以“強科技”為核心,確立了三個“月亮目標”。
口號響亮,那么,湯臣倍健做得怎樣?
既然“強科技”,研發費用對應性最強。2019-2022年,湯臣倍健的研發費用從1.26億元增長至1.58億元,但營收占比已經從2019年的2.38%連續下跌至2021年的2.02%,2022年也只有2.02%。
不僅如此,湯臣倍健近幾年無論研發人員數量還是研發人員數量占比都在持續下滑,研發人員數量占比從2019年的11.23%一路滑坡至2022年的7.94%,2019-2022年分別為11.23%、9.76%、8.15%、7.4%;期末研發人員數量從2020年的322人不斷減少至2022年的286人,2022年底的研發人員已然少于2019年底的289人,2019-2022年底分別為289人、322人、317人、286人。
同時,湯臣倍健在營銷方面卻毫不手軟和吝嗇。公司的銷售費用逐年增長,從2019年的16.50億元攀升至2022年的31.69億元,增長27.87%后的2022年銷售費用相當于同期研發費用的20倍。
對比2022年78.61億元的營收,意味著湯臣倍健每賣1元的產品,就要花去0.4元的銷售費用,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高達驚人的40.31%。
而且,2022年高位明顯增長的營銷投入給湯臣倍健帶來的效果似乎并不如期,2022年營收僅增長5.7%,凈利潤更下滑近21%。
可以看到,湯臣倍健2022年銷售費用明顯增長的主要原因系平臺費用、廣告費及市場推廣費增加。
一直以來,湯臣倍健都熱衷于投入大量資金找明星代言。從早期的姚明、劉璇、李連杰,到如今的馬龍、谷愛凌、蔡徐坤等等。誠然,明星的影響力確實能為湯臣倍健打開知名度,但是產品自身內力與營銷的外力如何攜手并進,恐怕還需公司切實思考與實踐。
況且明星光環并非一直閃耀,尤其是流量明星一旦“翻車”,往往還會反噬品牌。譬如此次的“蔡徐坤塌方”事件,輿情發酵后,多家品牌都迅速與其“切割”。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湯臣倍健的官方微博仍將蔡徐坤代言的廣告置頂,未下架相關內容。
好戰略最終需落地
如今的VDS行業更是日新月異、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除了線上電商迅速崛起,新銳品牌也在不斷增加。如何擁抱變化并適應變化,在變化中取得新發展,可能成為擺在湯臣倍健面前的重點。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282億元,預計2027年有望達到4237億元。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銀發一族”和“年輕一代”將是行業增長的主要驅動人群??萍歼M步驅動產品和服務升級,保健品行業未來仍然未來可期。
不過,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隨著健康素養以及經濟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將更加注重產品的功能品質,這意味著中國保健品行業“輕研發、重營銷”的做法亟待變革。
成長乏力的湯臣倍健應該也意識了面臨的問題。2022年,公司董事長梁允超在致股東信中提到:“流量瓶頸中的品牌內卷,從‘流量到頂’到‘流量逃頂’,流量是‘興奮劑’亦或是‘毒藥’?確實,抓住流量紅利可以做大,但只有能沉淀下來品牌才能做強。能跨過一波又一波紅利周期甚至跨過一個又一個經濟周期考驗的,才能算得上優秀的消費品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一定是來源于內力,而不是外力?!?/p>
重視“強科技”與內力固然可喜,那么,上下同欲否?如臂所指否?畢竟,好戰略最終還看落地情況。
實習生 李雪 記者 陳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