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有望呈現“N”型走勢
今年以來,A股市場主題交易極致化,存量博弈極端化。券商認為,在二、三季度,重點配置“安全”主線中有政策催化或業績優勢的品種,進入四季度則開始切換至復蘇交易品種。也有券商認為,2023年下半年,整體A股盈利增速有望邊際改善,全年有望呈現“N”型走勢。
招商證券:
市場保持震蕩上行態勢
下半年,A股有望保持震蕩上行的結構牛態勢。結構上,偏成長風格相對占優,關注未來幾個季度業績改善斜率較大的TMT醫藥和地產鏈消費,板塊和指數層面繼續關注科創板和科創50。
站在人工智能革命元年,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加速進化,BLM軟件、ELM智能終端逐漸豐富和成熟,云端計算和邊緣計算相輔相成,基于人工智能的萬物互聯AIOT網絡構建和完善就是本次信息科技革命的核心。
2023年二季度,在智能革命浪潮推動下,科技周期有望重新觸底回升進入上行周期。關注科技板塊在周期底部的布局機會,圍繞人工智能革命AI+的TMT板塊,是下半年值得關注的投資方向之一。
下半年經濟溫和復蘇,有助于A股演繹結構上行行情。需要更加關注產業趨勢和政策主題帶來的估值彈性,更加關注去年低基數下今年改善斜率較大的方向和領域,行業層面關注TMT醫藥和地產鏈消費。未來景氣度改善空間較大的細分行業依次是通信服務、傳媒、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化學制藥等。
2023年下半年,整體A股盈利增速有望邊際改善,但上行幅度預計有限,全年有望呈現“N”型走勢。預計,全年全部A股和非金融及兩油盈利同比增速測算值分別為6.8%、7.6%。盈利增速相對較高的板塊預計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消費服務、中游制造等領域。
華泰證券:
大盤成長或占優
上半年,AI及“中特估”兩大主題交替表現。年初至今,行業超額收益與主題及公募籌碼強相關、與景氣度弱相關、與估值分位數基本不相關、與ROE因子甚至小幅負相關。從中周期、產能周期的視角,本輪短周期為2016年啟動的中周期所嵌套的第三庫存周期,中周期下行、供給釋放帶來的價格壓力是制約盈利彈性的重要因素。
預計國內剩余流動性緩慢回落,主題依然值得深度挖掘,除AI、“中特估”外,蘋果MR+華為5G手機、電價改革、“一帶一路”、特斯拉機器人亦或有催化。當前短周期處于弱復蘇中,并不乏景氣改善的行業,景氣改善的持續性及彈性更重要,其一,要重視供給側(產能及庫存)是否充分減壓;其二,要重視行業周期的獨立性,尋找并不強依賴于政策刺激的改善性行業。樂觀情形下,剩余流動性及資金面變化,大盤成長或占優。
主題催化方面,6-9月,蘋果MR及華為5G手機發布、7月電價改革;籌碼壓力小,當前電子及電力的估算公募配置系數分別位于2016年以來10%、45%分位。指數層面,科創50得分占優。樂觀情形下,賽道投資回歸,資金面走出存量博弈,依照賽道+景氣+估值三維度比較框架打分排序,電力設備與醫藥排名領先,創業板指得分占優。
中信證券:
長期業績主導市場交易
今年以來,宏觀流動性整體寬松,而經濟預期從高位下修,其間場內活躍資金避開順周期品種,而是圍繞熱點主題看短做短。資管行業整體缺乏增量資金,相比以往A股的存量博弈,今年活躍資金的占比和絕對體量更高,加大了博弈難度。
預計隨著國內經濟拾級而上,企業對明年的運營狀況逐漸樂觀,投資者心態將重歸平穩,市場恢復對長期增長的信心,扭轉資金刻意避開機構核心重倉的行為,長期選股策略將迎來業績兌現。
配置以業績為綱,兼顧政策主線。首先,二、三季度建議繼續圍繞“安全”主線中有政策催化預期或業績優勢的品種展開配置,具體包括科技安全領域,建議關注年內業績、政策有望兌現的半導體設備;此外,存儲、面板在下半年有望迎來周期底部反轉。
能源資源安全領域,全球流動性拐點明確、國內經濟復蘇預期以及長周期供給側約束等因素對商品價格支撐作用仍然存在,“一帶一路”峰會召開在即,傳統能源領域或是“一帶一路”深化合作的主要抓手,傳統能源推薦油氣、煤炭等年內價格有支撐的品種;新能源方面,國內需求基本盤維持穩定,新能源車、風光儲成為出口結構中的亮點,從盈利彈性的角度建議關注儲能、充電樁、電力裝備。國防安全領域,業績增長的持續性將成為當前軍工板塊擇股的核心考量,推薦軍用通信、戰場感知、航空發動機。
其次,持續關注醫藥產業在新周期的盈利兌現能力,看好生物醫藥板塊的觸底反彈機會,建議關注圍繞國產自主化、國際化、高端制造、普惠醫療等優勢賽道布局的優秀企業。
最后,進入四季度之后,伴隨壓制經濟的因素逐漸消退,國內經濟復蘇的飛輪效應初步兌現,海外新一輪降息周期的預期更加明確,市場有望從“安全”主線開始切換至復蘇交易,回歸尋找長期潛在回報的基本面策略。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