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震蕩企穩 科創50指數周上漲逾2%——存量資金博弈下關注賽道股輪動機會
本周,大盤呈現探底后逐步企穩的走勢;上證綜指上漲0.34%,報收3283.54點;深證成指上漲0.78%,報收11091.36點;創業板指上漲1.16%,報收2278.58點;滬深300指數上漲0.17%,報收3944.54點;科創50指數上漲2.57%,報收1040.16點。對于下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受到成交量萎縮影響,短期大盤缺乏大幅上攻的動能,短線資金或繼續關注一些賽道股,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半導體、醫藥、芯片、智能裝備等板塊。
科創50指數周上漲逾2%
經過上周大幅調整后,本周大盤震蕩企穩。周一,上證綜指上漲1.17%,一舉收復了上周五的失地,隨后幾天,股指縮量橫盤,板塊分化明顯加大。本周,上證綜指小幅上漲0.34%,在幾大指數中表現相對較弱。受到創業板走強帶動,本周深證成指反彈力度明顯強于上證綜指。值得一提的是,受到半導體板塊反彈刺激,科創50指數本周漲幅超過2%。
根據同花順統計顯示,科創50指數成份股中,本周漲幅前10位的分別為西部超導、龍芯中科、瀾起科技、晶科能源、海光信息、晶晨股份、盛美上海、國博電子、復旦微電、長遠鋰科,其中,西部超導周漲幅達13.95%??苿摪鍌€股中,本周漲幅超過20%的有15只,分別為中科飛測、奧比中光、清越科技、有方科技、智洋創新、恒爍股份、步科股份、聚辰股份、航天南湖、瑞松科技、長光華芯、匯成股份、長盈通、綠的諧波、禾川科技。記者注意到,隨著科創板的活躍,創業板本周表現也逐步趨強,個股方面,本周有36只創業板個股周漲幅超過20%,其中,蜂助手、世紀恒通、榮旗科技、萬勝智能、豐立智能、祥明智能、迦南智能、英可瑞周漲幅超過40%。
在部分賽道股表現活躍之時,本周滬深300指數走勢偏弱,主要還是受到部分權重股下跌拖累。統計顯示,中航光電、中公教育、芒果超媒、中國電信、牧原股份、浙商銀行、新城控股、天山股份、華能國際、龍源電力、中國建筑等個股本周下跌超過5%。
高端裝備板塊領漲
從板塊表現來看,高端裝備板塊本周表現搶眼。根據同花順統計顯示,電機、航海裝備、家電零部件、通信設備、自動化設備、半導體、消費電子、航天裝備本周漲幅居前,而影視院線、出版、數字媒體、教育、電視廣播、廣告營銷位居跌幅前列。
近期,受到消息面刺激,人工智能板塊再次迎來資本市場關注。在ITFWorld2023半導體大會上,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將是具身智能。AIGC的“智能”表現在能夠進行上下文理解和情景感知,輸出文字、圖像、聲音,而具身智能能夠在物理世界中進行操作和感知,輸出各種機械動作。通過對物理環境的感知和實際操作,具身智能可以獲得更全面的信息和數據,進一步提高對環境的理解和決策能力。按照具身智能的定義,目前具身智能的實例繁多,其中包括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此外,特斯拉在5月股東大會上展示了關于人形機器人的視頻,視頻中顯示人形機器人在車間靈活行走、抓取物體,以及電機扭矩控制技術(不打碎雞蛋)。
近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探索具身智能、通用智能體和類腦智能等通用人工智能新路徑,包括推動具身智能系統研究及應用,突破機器人在開放環境、泛化場景、連續任務等復雜條件下的感知、認知、決策技術。
浙商證券認為,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有望推動產業鏈內公司快速成長,而國產零部件企業有望持續受益。國盛證券建議關注邊緣算力與通信芯片。智能模組作為承載邊緣算力的最佳模式,是未來具身智能產品放量下最具有確定性和彈性的品種;邊緣IDC憑借時延和成本優勢,是滿足“階梯形”算力分布的一種有效補充。同時,傳統的IoT通信芯片廠商也有望受益行業上行過程。
關注賽道股動向
對于下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大盤缺乏大幅上攻的動能,短線資金或繼續關注一些賽道股,投資者可重點關注半導體、醫藥、芯片、智能裝備等板塊。
中信建投認為,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快速發展,對網絡端也催生了更大帶寬需求。無論是訓練側還是推理側,對光模塊的需求都較為強勁。800G光模塊量產窗口已至,疊加AIGC帶來的競賽,北美各大云廠商和相關科技巨頭均有望在2024年大量采購800G光模塊。光芯片作為光器件的關鍵元器件之一,國內光芯片廠商近年來不斷攻城拔寨,在多個細分產品領域取得了較大進展,國產替代化加速推進,市場空間廣闊。
中金公司看好電信運營商轉型,云計算市場份額有望繼續提升,人工智能與數據要素將帶來增益;運營商A股估值仍低于海外同業,港股股息率繼續處歷史高位,具備投資吸引力。
中信證券表示,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正在持續推進中。在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大趨勢下,國產高性價比的零部件優勢凸顯,有望在全球獲取更大的份額,建議關注產業鏈相關受益標的。
記者 湯曉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