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碳酸鋰”到“氫氧化鋰” 容匯鋰業的初心、決心與恒心
2001年,國務院啟動了國家新能源汽車重大科技專項,開啟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序章。2008年11月,國內第一款電動汽車獲得上市批準,并開始量產。2009年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工程啟動,市場需求日益凸顯。在江蘇,恰有這樣一家公司,它的創始人是國內最早從事鋰產品業務的資深行業專家,它的名字叫做容匯鋰業。
與電池相伴十多載后,新能源行業繼續保持快速的發展,容匯鋰業不愿錯過,欲借力資本市場謀求發展的新篇章。這一擬募資30.6億元分別用于“年產6.8萬噸電池級單水氫氧化鋰項目”“研發中心建設工程項目”“補充流動資金”的融資方案,承載的是容匯鋰業對新能源行業的深厚理解和不懈堅持。
不忘初心,由“碳酸鋰”到“氫氧化鋰”的行動者
江蘇容匯通用鋰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容匯鋰業”)主要從事深加工鋰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是三元材料、磷酸鐵鋰、鈷酸鋰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所必須的關鍵材料,并最終應用于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消費電池等鋰離子電池產品。
公司創始人李南平是國內最早從事鋰產品業務的資深行業專家,在國內鋰行業受到來自海外鹽湖鹵水碳酸鋰大幅沖擊的背景下,李南平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全新的氫氧化鋰生產工藝,將礦石法浸出硫酸鋰再與碳酸鈉反應獲得碳酸鋰后再苛化生產氫氧化鋰的工藝改為將硫酸鋰浸出液與氫氧化鈉直接反應經冷凍過程析鈉生產氫氧化鋰的工藝,大大縮短了工藝流程,使得氫氧化鋰的生產成本與碳酸鋰相當,在當時氫氧化鋰市場價格高于碳酸鋰的情況下獲得了與國際廠商競爭的機會。
公司自2008年起就積極投入到新能源產業中,在我國當時以磷酸鐵鋰為主的電池技術路線下,公司自主生產的電池級碳酸鋰產品廣泛地應用到下游新能源汽車中。在電池級碳酸鋰的生產工藝中,公司將氫氧化鋰冷凍法的工藝路線及技術要點移植到了碳酸鋰母液的處理上,發明了將析鈉后沉鋰母液循環用于配碳酸鈉溶液生產碳酸鋰的方法,上述技術作為行業首創的冷凍法回收技術,大幅降低了母液回收的碳酸鋰的雜質含量,使公司經母液回收的碳酸鋰達到電池級碳酸鋰的標準。
堅定決心,當專精特新的探索者
帶著初心,容匯鋰業一步一個腳印,業績持續穩步增長。2020年至2022年,公司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145.80萬元、151616.03萬元和590538.08萬元,營業收入持續增長,主營業務毛利分別達到4973.39萬元、69325.42萬元和291473.39萬元。隨著主營業務收入及毛利的大幅提升,公司整體經營業績也持續增長。
業績穩健增長的同時,容匯鋰業更加堅定了成為國內新能源電池行業領軍企業的決心。公司掌握了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的核心專利技術,公司的電池級碳酸鋰技術被中國化工學會無機酸堿鹽專業委員會授予“2010-2012年度無機化工科技獎—科技進步獎”,高純碳酸鋰技術被中國化工學會無機酸堿鹽專業委員會授予“2014-2016年度無機化工科技獎—科技進步獎”,鋰精礦清潔制備高純碳酸鋰技術開發及產業化被全國無機鹽信息中心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分別授予“2018-2020年度無機化工科技獎—科技進步獎”和“2018年度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鋰輝石清潔制備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技術開發及產業化被評為“2020-2022年度無機化工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2021年,公司被評為江蘇省省級綠色工廠。2022年,公司被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評為“2022年度綠色發展領軍企業”。2022年,公司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憑借優質的產品品質和持續的研究創新,容匯鋰業的產品指標領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并獲得了下游客戶的廣泛認可,客戶包括貝特瑞、當升科技、杉杉股份、德方納米、盟固利等鋰電池正極材料的龍頭企業。
保持恒心,做“新能源”的踐行者
從目前來看,未來3-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疊加儲能行業需求的持續上漲,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景氣度將保持較高水平。目前,全球新增的鋰電池上下游產能中絕大部分集中于中國,中國深加工鋰產品企業也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與下游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此背景下,伴隨著國內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中國深加工鋰產品企業憑借在產能規模、產品品質、客戶服務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將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容匯鋰業順應國家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戰略要求,以不斷創新創造價值、充分利用鋰資源造福人類為使命。公司將立足于現有產品,持續加大研發力度,保持在深加工鋰產品及其產業鏈上的技術優勢。本次募投項目年產6.8萬噸電池級單水氫氧化鋰項目建設完成后,將進一步提升公司整體生產和供應能力,公司著眼鋰行業的長期發展,與下游鋰離子電池材料客戶緊密協同,滿足新能源產業發展對于上游原材料不斷增長的需求。公司將堅持專業化、規模化的經營思路,以研發為導向,以產品為核心,力爭成為深加工鋰產品行業內綜合優勢前列的廠商。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