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寧生物:合成生物學賦能未來高增長
川寧生物(301301)是國內抗生素中間體領域領先企業,主要從事生物發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目前主要產品為抗生素以及抗生素中間體,主要包括硫氰酸紅霉素、頭孢類中間體、青霉素中間體(和熊去氧膽酸粗品、輔酶Q10菌絲體等)。2018-2022年,公司營收從33.49億元增長至38.21億元,GAGR為3.35%;凈利潤從3.90億元增長至4.12億元,GAGR為1.35%,公司近幾年營收和歸母凈利潤有所波動。隨著產品市場價格回升,公司營收和歸母凈利潤有望回歸增長。
抗生素作為基礎性藥物的關鍵作用仍無可替代。抗生素藥物是抗感染類藥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感染類藥物具有殺滅或抑制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并通過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給藥途徑發揮藥效。抗感染藥物是基礎性用藥,為臨床用藥中最主要的分支類別之一。2022年,我國抗生素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945億元,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全國醫保投入的擴大,預計未來幾年抗生素行業整體仍將維持較大需求。
作為國內外知名的抗生素中間體生產企業,公司開發并應用了諸多創新技術和創新工藝。尤其是創造性地使用500立方米生物發酵罐,為當前最大的抗生素及發酵中間體發酵罐,解決了超大發酵罐的設計建造、發酵液溶氧供給、無菌控制、營養傳遞和相關配套設施的瓶頸難題,大幅度提高了單批產量和效率,規模化效益明顯。此外,公司在生產車間設計和在線控制設備技術領域的高起點及高度集成性,也奠定了公司在行業內的優勢地位。
公司擁有資源成本以及環保優勢。充分利用新疆伊犁地區的地理、資源及區位優勢,從多維度降低生產成本,使公司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具成本優勢。公司解決了環保“三廢”治理問題,在廢水、廢氣、廢渣三個方面的處理能力已經達到先進水準。在國家對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日趨重視的背景下,抗生素中間體行業內的落后產能將逐步被淘汰,新增項目的審批難度也在加大,而公司在抗生素中間體行業形成了較高的環保壁壘,優勢明顯。
公司合成生物學團隊強大,研發管線豐富,項目落地在即。合成生物學是發酵類產品未來主流發展方向,在成本、環保等方面優勢明顯,已在醫療、化學品等多個方向實現量產應用。據CBInsights數據,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約為53億美元,2024年將達到189億美元,2019-2024年CAGR約為28.8%。公司在上海建立合成生物學研究院,依托強大的研發團隊、四大底盤菌研發平臺等,已有十數個項目管線,且部分管線有望短期落地。未來公司依托在合成生物學上的優勢,有望打造合成生物學全產業化鏈條。
公司成長轉向由技術創新驅動,擬于2023年投資建設“綠色循環產業園項目”,主要建設可年產紅沒藥醇300噸、5-羥基色氨酸300噸、諾卡酮10噸、褪黑素50噸、植物鞘氨醇500噸等原料的柔性生產基地。該項目是公司完成合成生物學從選品—研發—大生產的全產業鏈布局的關鍵一步,紅沒藥醇、5-羥基色氨酸、麥角硫因等合成生物學系列產品的商業化生產,標志著公司從資源要素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成功轉變,從而實現公司效益的穩步提升。
東莞證券表示,公司是國內抗生素中間體領域領先企業,擁有資源成本以及環保優勢,在合成生物學以及生物發酵方面有用多項技術創新。預計公司2023年、2024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25元和0.32元,給予對公司“買入”評級。
東吳證券表示,公司產能充沛,且在發酵技術、菌渣處理、成本等方面優勢明顯,抗生素中間體業務有望提供穩定基本盤。合成生物學業務提供業績彈性,未來3年規劃至少9個項目。預計2023-2024年總營收分別為41.8億元、46.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1億元、6.5億元;基于公司抗生物業務價格觸底有望反彈,且隨著放開需求快速恢復,及紅沒藥醇等合成生物學項目落地在即等,建議投資者積極關注。
記者 劉希瑋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