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盈利能力遭質疑 太美醫療成科創板年內首單上會被否企業
科創板現年內首單上會被否企業。3月15日,上交所發布公告稱,國內生命科學SaaS服務商太美醫療科創板IPO被否。公司于2021年12月29日進入科創板“考場”,2022年1月22日進入問詢階段。此后一年多時間,公司陸續回復三輪上交所問詢并兩度更新財報。2023年3月1日公司回復第三輪問詢,3月15日首發上會遭否決。這是2023年首單科創板IPO被否案例。
根據同花順統計,截至科創板2022年未在上會階段給出任何否決意見,125家上會企業中,除新通藥物、微源股份處于暫緩審議狀態,翌圣生物被取消審核外,其余企業均獲通過,2021年則在156家上會企業中否決了包括海和藥物、天地環保、匯川物聯等公司在內的8家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太美醫療是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生命科學產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產品和服務覆蓋臨床研究、藥物警戒、醫藥市場營銷等環節,自主開發了多款SaaS產品,為醫藥企業/申辦方、醫院/臨床研究機構、第三方服務商(CRO、SMO、CSO、中心實驗室、冷鏈物流企業等)、醫生/研究者、患者/受試者等產業鏈各方創造協作的數字化環境。
太美醫療計劃募資20億元。其中,13.1億元用于臨床研究智能化協作平臺升級項目,3.5億元用于臨床研究企業端系統研發升級項目,1.8億元用于獨立影像評估系統研發升級項目,1.67億元用于藥物警戒系統研發升級項目。
根據上交所公告顯示,太美醫療本次上會,上市委主要質疑其持續經營能力與核心技術水平。上市委會議要求公司結合報告期主營業務收入增幅放緩、毛利率下滑、期間費用率高、SaaS產品收入占比較低等情況,說明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商業模式是否穩定、盈利預測是否可實現,盈利的前瞻性信息披露是否謹慎、客觀;結合業務拓展方向和競爭對手情況,說明核心技術對公司的重要性及利潤貢獻,是否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
值得一提的是,太美醫療曾被市場視為謀求醫藥SaaS第一股,備受資本關注。其股東包括騰訊、經緯中國、北極光創投、高瓴、五源資本、軟銀、賽富投資、云鋒基金等。自2013年成立以來,太美醫療基本上保持著一年一輪融資的節奏,累計融資金額超20億元。
2020年9月,太美醫療宣布完成總額超過12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由騰訊、高瓴創投、云鋒基金等領投,晨興資本、經緯中國等機構跟投。本輪融資后,太美醫療的估值高達80.7億元人民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企業。在資本的助力下,太美醫療發展迅猛。2020-2021年,太美醫療科技連續兩年入選“胡潤全球獨角獸榜”。2021年年末,太美醫療遞表科創板,沖擊“科創板醫療SaaS第一股”。
公司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93億元、3.14億元、4.66億元和2.47億元,增速逐漸放緩。同期,公司凈利潤分別虧損3.62億元、4.99億元、4.79億元和2.20億元,三年半時間共計虧損超15億元。同時,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5.59%、39.62%、35.63%及33.31%,呈下滑趨勢。對此太美醫療表示,毛利率下降系受到醫藥市場營銷解決方案、數字化SMO解決方案及臨床運營服務的毛利率下滑及負毛利率影響。記者 劉揚
>>>延伸閱讀
據上交所披露,2022年全年上交所科創板終止項目共計40家。從終止階段來看,有33家在上交所審核問詢階段撤回,有7家在證監會注冊環節終止。從終止原因來看,財務核查相關問題占比約53%,科創屬性相關占比約28%,合規性問題相關占比約20%,其他原因占比約18%。上交所指出,上述終止項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中介機構對發行人財務核查、科創屬性論證、公司治理及合規運營等基礎問題的盡職調查工作不夠充分,項目申報前的準備工作不夠扎實,對在審項目新增重大事項的報告不及時。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