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冷偉青:堅定不移推進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之路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電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冷偉青,圍繞著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堅定不移走好中國制造高端綠色智能發展之路,建言獻策亮出了“電氣方案”。
冷偉青表示,作為我國裝備制造的“國家隊”成員,上海電氣深知產業升級、低碳轉型、智能發展是推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驅動力。她認為,站在新發展階段上,制造業需要堅定不移地走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之路。
涵養人才活水硬核科技支撐高端化升級
冷偉青表示,科技創新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過去5年,上海電氣科技投入累計超過250億元,年均科研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4%以上,2022年科研投入率為近三年來最高。
科技投入正帶來創新成果。近年來,上海電氣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式創新并重,聚焦研發漂浮式海上風機、先進核電裝備、新型儲能系統、工業燃機、高端工業基礎件等一批“硬核科技”。上海電氣為船舶、大飛機、新能源汽車等各行業用戶提供了更加韌性、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能源及工業解決方案,有力保障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推動科技創新取得突破,關鍵在人才。”冷偉青說,我們需要穩定涵養人才隊伍源頭活水,才能為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她建議,一是發揮高校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精準對標關鍵領域技術需求,整合創新要素,優化學科設置,培養更多一流科技人才;二是發揮龍頭企業“火車頭”作用,以企業需求為牽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與人才鏈、教育鏈深度融合,共建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技術轉移轉化平臺等;三是發揮評價激勵“指揮棒”作用,建立健全符合科研人才崗位特點的評價激勵體系;四是發揮輿論宣傳“主陣地”作用,講好優秀典型故事,營造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
能源工業協同集成創新推動綠色化轉型
當前,綠色低碳轉型是“雙碳”目標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能源與工業領域更是我國降碳的“主戰場”。然而,由于缺乏整體而系統的規劃,各種轉型舉措往往呈現“碎片化”特點,制約了深度降碳的空間和效果。
對此,冷偉青建議,加快建立能源與工業協同降碳的體制機制,打通源端“能源”與荷端“工業”之間的政策壁壘,形成協同“降碳”合力。
據了解,上海電氣近年來也一直在摸索能源與工業協同降碳的有效模式。能源裝備領域,在持續優化傳統能源裝備、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的同時,上海電氣還通過兩者的有機組合鍛造 “新優勢”,培育“新市場”。例如,通過對廣東陽西電廠兩臺600MW火電機組項目加增調頻儲能,在實現電廠調頻容量大幅提升的同時,為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提供了“緩沖器”。
此外,依托業務鏈條遍布“源網荷儲”各環節的天然優勢,上海電氣正致力于打造“立體式”零碳產業園區整體解決方案:從綠色工業廠房設計建造到分布式新能源供給,從綠色智能制造產線到工業驅動能效提升,從智慧樓宇低碳運營到軌道交通低碳出行,從余熱利用海水淡化再到“固氣水”協同治理……
深化“智改數轉”數字技術驅動智能化發展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領域,而數字化的廣泛運用將為制造業等行業提效升級插上騰飛的翅膀。在冷偉青看來,未來,“數智化”能力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目前,上海電氣正在開展多層次、多場景的智能制造實踐,創建“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場景,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打造數據互聯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產深度協同、資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應鏈。通過這些舉措,上海電氣的智能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已有6家制造工廠成功入選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廠。
“我們需要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進程。”冷偉青建議道,制造業需加大“兩化融合”等新基建基礎設施投資,深化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對制造業進行全要素、全流程、全產業鏈改造,真正實現制造業“智改數轉”。
原稿為冷偉青接受新華社專訪,本文有刪節。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