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流入節奏放緩 A股低位補漲行業值得關注
春節后外資流入節奏放緩、內資尚未接力,市場資金面再度轉為存量博弈,市場風格輪動加快,呈現高切低特征,投資者普遍關注仍處于低位的行業。券商建議,尋找尚未被市場充分挖掘、有望低位補漲的行業。
興業證券:關注低位補漲行業
從2023年預期業績增速相對2022年預期的變化來看,計算機、傳媒、火電、造紙、房地產和出行鏈等板塊業績改善預期的彈性較大。鑒于當前市場風格輪動較快,景氣度的預期改善幅度或仍是獲得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之一。
從市場表現和盈利預期改善幅度的匹配度來看,計算機、智能機床、面板、教育、豬產業、房地產、化纖和火電等板塊或存在補漲空間。百大熱門行業自去年11月初以來的市場表現和其2023年景氣度的預期變化,同樣具有較為明顯的正相關性。當前,成長(面板、數字政府、計算機、LED、智能機床、被動元器件)、周期(火電、鋼鐵、化纖)、消費(教育、豬產業、航空運輸)和金融地產(房地產、證券)等細分行業的漲跌幅排名低于其2023年預期景氣度變化的排名,或指向相關行業的基本面改善預期尚未被市場充分兌現。
隨著去年12月下旬至今上漲后,信創、游戲等多數成長行業的擁擠度多已自底部回升至較高水平,并正逐漸步入消化擁擠度壓力階段。考慮到近期增量資金較為有限、行業輪動較快,因此,擁擠度相對較低的行業的彈性或相對更高。醫藥(中藥、醫美、創新藥、醫療器械)、消費(酒店餐飲、旅游及景區、航空運輸)、金融地產(房地產、銀行)、周期(煤炭、燃氣、水電)和成長(儲能、特高壓、風電、光伏)等細分行業的擁擠度相對較低。
在近期板塊輪動加速中,建議以2023年業績上升預期為抓手,尋找當前股價仍處低位、擁擠度相對較低的細分方向。結合業績改善幅度、預期兌現程度和擁擠度三大維度,掘金低位補漲的方向。具體而言,從百大行業中,篩選出醫藥(創新藥)、消費(航空運輸、商貿零售、免稅、酒店餐飲、影視院線)、成長(智能機床、智能駕駛、航空發動機)、周期(橡膠、火電、公路與鐵路)和金融地產(房地產)等業績改善空間大、股價尚未充分達到業績預期、且擁擠度相對較低,有望實現低位補漲的細分方向。
萬和證券:上漲行情仍未結束
PPI自去年10月以來持續處低位運行,大宗商品及上游帶來的成本壓力已經減緩,中下游企業成本端承壓的狀況正得到改善。2022年底國內初步放開,2023年1月PMI迅速反彈,重回擴張區間,疫后企業恢復狀況良好,景氣水平有所回暖。總體來看,疫后產需兩端恢復狀況良好,在擴內需的戰略指導以及疫后恢復的環境下,有望進一步回升。
市場短期調整為正常的 “倒春寒”行情,前期上漲帶來的獲利回吐以及地緣局勢的持續動蕩為部分原因。回顧近十年萬得全A的春季行情,本輪上漲幅度距離均值還有空間;本輪春季行情漲幅僅排近十年春季行情第七位,交易持續時間也尚未達到均值;從價值、成長風格方面來看,今年春季行情滬深300和創業板指上漲幅度差距可能繼續拉大。在經濟復蘇和疫后恢復的驅動下,本輪春季行情預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消費帶動復蘇,食飲社服有望持續上行。“春季躁動”行情期間,業績預期及景氣度為行業漲幅的關鍵推手,自“防疫新十條”公布以來,國內感染率也于2022年圣誕節前后達到峰值,鑒于大面積感染后群體免疫力加強,短期內重復感染的概率下降。消費的復蘇預期向好,且在擴內需的戰略指導下,各地消費券發放力度高,人群日常場景消費能力回升,消費板塊的業績將迎來恢復式增長,推薦關注消費相關的食品飲料、社會服務。灣區方面可關注近期新政下受益的綠色能源相關、醫療器械相關的企業。
川財證券:煤炭有望企穩回升
受證監會啟動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政策影響,國內地產景氣逐步恢復,開工率提升加大煤炭需求,電廠日耗不斷攀升,煤炭價格有望迎來企穩回升。碳中和政策將致使煤價長期維持高位,煤炭企業的高盈利、高分紅、高股息率也有望得到持續,板塊仍將保持超預期。
2月20日,證監會啟動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支持不動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此外,去年以來,支持地產行業發展相關政策持續落地,當前行業隨著宏觀經濟復蘇,有望回暖。近日,馬斯克宣布將在北美時間3月1日的特斯拉投資者日活動中,公布特斯拉宏圖第三篇章,將展示公司未來在全球可持續能源方向的發展道路,市場對新技術的運用有較高的預期。
海外方面,近期美聯儲整體言論偏鷹派,加息態度強硬,美債收益率持續攀升,全球流動性存在一定壓力。市場方面,預計全面注冊制下,未來資金將更加偏好“績優股”。方向上,“兩會”即將召開,關注存在政策催化,同時估值偏低的方向,如金融(銀行、券商)、基建(建材、工程機械)、數字經濟等方向。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