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集中、多元之路不暢——匯頂科技何時“回頂”?
繼上市以來的首個季報虧損后,匯頂科技(603160)或將迎來首個年報虧損:2023年1月的最后一天,匯頂科技發布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報告期內歸母凈利潤虧損6億元至9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虧損7.2億元至10.2億元。
從1700億元市值的大白馬,到股價跌跌不休后,市值勉強站上250億元,匯頂科技在二級市場的起伏,幾乎就是智能手機行業的一張晴雨表。這家被投資者“詬病”業務過于專一的“觸控+指紋”芯片巨頭,能否“回頂”,又何時“回頂”,正成為其85268戶股東(截至2022年9月 底),以及場外密切關注著的投資者,希望得到的答案。
散戶跑步入場,股東大筆減持
“2020年12月買的,整整兩年了,越虧越多,是不是還要堅持?”這段來自股吧網友的吐槽,或許能代表不少持有或買入過匯頂科技股票的投資者的心聲。
Wind數據顯示,匯頂科技的股東數量在2020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從當年一季度時的34258戶,增至年底時的92266戶,期間甚至一度超過10萬戶。
伴隨著股東戶數大幅增加,匯頂科技的股價卻“逆向行駛”一路向下。從全年數據看,公司股價(前復權)2020年區間跌幅24.33%,而同期,Wind同行業區間上漲75.79%。如果從2020年2月25日起算,匯頂科技的股價年內更是“腰斬”——跌幅超過了58%。
1702億元,2020年2月25日當天,也成為匯頂科技近三年來的市值最高光時刻。但其后買入該股票的投資者,幾乎是每一步操作都踩在了“山頂”。自公司市值巔峰之日至今,匯頂科技的股價累計跌幅超過85%,市值蒸發掉了1400多億元。
“沒想到‘腰斬’之后還有‘腳踝斬’。”被“深埋”的股民當起了鴕鳥。但匯頂科技的大股東期間并沒閑著,減持起來毫不手軟——2020年1月15日,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匯發國際(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發國際”)啟動了減持開關。通過隨后不斷的減持動作,匯發國際的持股比例從2019年年末時的11.34%降至2022年三季報時的4.55%。
匯發國際來頭不小,其是國際知名半導體企業聯發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斥巨資入股后,匯發國際于2017年一度成為匯頂科技最大的流通股東,占流通股比例高達31.46%,占總股本比例為15.91%。2017年期末,其所持匯頂科技股票的參考市值超過了70億元。但在此之后,匯發國際便按下了減持按鈕,陸續套現數十億元。
如今,匯頂科技的股價一挫再挫,許多投資者已深套其中。這更顯得匯發國際的投資異常成功,尤其是在匯頂科技2019年股價一路“高歌猛進”的過程中,匯發國際持續減持,賺得盆滿缽滿。
不止是匯發國際“急于離場”,國家大基金,即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也曾數度出手,大幅拋售公司股份。Wind數據顯示,2020年1月14日至同年10月9日期間,國家大基金累計減持參考金額超過20億元。
“國家大基金從買入到減持的超高收益率,為什么不做長線價值投資?”有氣憤不過的投資者在“上證e互動”平臺提出質疑。匯頂科技回答:“公司尊重所有投資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投入或者退出的合法權益。”
在股價不斷下跌的過程中,匯頂科技的高管們也現身減持隊伍中。其中,董事長張帆在2019年12月的一筆賣出操作中,減持參考金額超過了16億元。
多元之路難題:此消卻未彼漲
包括聯發科在內的大股東們“用腳投票”的背后,是芯片技術不斷迭代的背景下,匯頂科技逐漸暴露出主營業務過于集中的隱憂——公司經營此前較為依賴“觸控+指紋”芯片相關業務。
2022年半年報顯示,指紋識別芯片和電容觸控芯片占匯頂科技總營收的比重超過了七成。甚至在2021年同期,相關業務占公司總營收的比重在八成以上。
不單是主營業務過于集中,“觸控+指紋”芯片相關業務的收入逐年遞降,而公司新拓業務營收增長緩慢,或許才是二級市場對匯頂科技不買賬的背后,真正所擔憂的。
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中,匯頂科技解釋虧損原因時表示:“公司產品大部分依賴于智能手機市場,受國際形勢、宏觀經濟及持續的疫情影響,市場及客戶需求下降較大;同時公司主要產品競爭加劇,銷售價格承壓,導致公司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35%到45%。”
匯頂科技所解釋的第一點理由,在IDC最新數據中得到了印證: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1.3%至12.1億臺,創2013年以來的最低年度出貨量。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消費需求正不斷放緩。而匯頂科技的指紋識別芯片和電容觸控芯片主要應用在智能手機領域。
就連見慣了風風雨雨的張帆也曾在接待投資者調研時表態:“客觀上,手機市場整體來講不太好。手機作為公司主要的營收來源,對我們營收的影響比較大。”
智能手機市場見頂后,“觸控+指紋”芯片領域隨即陷入競爭紅海。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很快便傳導到了匯頂科技的財報中。分年度來看,2019年以來,指紋識別芯片業務的營收從54.12億元降至2021年時的35.62億元;同期,電容觸控芯片收入變化不大,僅增加了約1億元。到了2022年上半年,指紋識別芯片業務的營收已經滑落至7.8億元,較2021年同期降幅近60%。
此消若能迎來彼漲,對于匯頂科技倒也并非壞事。公司曾公開表示,正處于由單一產品向多元化產品,由單一客戶類型向多元化客戶拓展的關鍵時期。在其官網顯示,除了指紋識別及觸控芯片外,匯頂科技已經拓展了健康傳感器、語音和音頻方案、多功能交互傳感器等9大產品類型。
但眼下,從經營數據角度來看,匯頂科技的其他芯片業務似乎還難以擔起多元化轉型的重任。2021年上半年,該業務雖然貢獻了4.25億元收入,可到了2022年同期,這部分業務的營收不增反降,為4.06億元。雖然其他芯片業務占總營收的比重同比有所提升,但這卻是建立在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大幅下滑的基礎之上。
匯頂科技何時“回頂”?
匯頂科技的多元化之路能否走好?公司能否重回“巔峰”?投資者的態度是選擇觀望,公司方面則堅定看好。“公司定能走出行業寒冬,迎接新的增長拐點。”“公司的音頻產品非常有競爭力。”……在2022年10月的一次投資者調研中,匯頂科技在回答多個問題時,都或多或少地表達了對公司旗下產品以及未來發展的信心。
只是,匯頂科技的多元化戰略之一的音頻產品業務似乎也遇到了些小問題。在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有關計提減值準備的影響一項中,公司提到,結合形成商譽各資產組,及產品線自收購以來形成的收入、利潤等實際經營和未來經營預測情況,需要對音頻應用解決方案業務及恪理德國資產組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5億元到1.9億元。
此前,匯頂科技正是憑借“買買買”,來支撐新業務發展和多元化轉型。僅2020年,公司就先后收購了NXP(恩智浦半導體)的語音及音頻業務,以及德國半導體公司DCT。
匯頂科技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的情況很快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上交所向公司下發了監管工作函,要求說明音頻應用解決方案自收購以來的經營業績情況。
根據匯頂科技的回復來看,音頻應用解決方案業務在2022年出現了營收下滑,雖然降幅僅有1.97%,但在2022年第四季度,該業務收入僅為1697萬美元,結合歷史季度數據對比,已跌出合理收入區間(近兩年第四季度收入基本在2000萬美元以上)。公司分析認為,這一情況主要是受智能音頻市場容量收縮,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
“市場競爭加劇”,匯頂科技在解釋業績下滑時,已不止一次提到這一影響因素。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業務毛利率持續下滑:自2019年起算,指紋識別芯片、電容觸控芯片、其他芯片業務毛利率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受此影響,公司的集成電路芯片毛利率已從2019年時的60.42%降至2021年的47.42%。不過,匯頂科技卻認為:“公司部分產品毛利率或許在不同時間段可能會低于平均值,但總體來講都處于一個合理范圍之內。”
智能手機市場萎縮、主營產品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毛利率一步步走低……匯頂科技的經營不斷承壓。在多元化之路尚未迎來破局時刻的當下,加快研發速度,構筑更深的“護城河”成為匯頂科技的另一種選擇。
財報顯示,匯頂科技并未因為營收的下滑而收縮研發支出。2021年時,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逼近20億元,占營收比重超過34%。只是,為了緩解高企的研發費用對當期凈利潤的影響,公司將一部分研發支出進行了資本化操作。
2022年6月,為吸引、激勵和保留海外核心技術人才,匯頂科技股東大會通過了2022年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規模上限為1172.7萬美元。參加本次員工持股計劃的人員范圍為匯頂科技美國的核心員工。
在研發上的“不遺余力”,或許也代表了匯頂科技渴望“回頂”的迫切心情。只是,這條路的盡頭能否如公司所愿,仍存在諸多問號。本報對此將持續關注。
記者 陳陟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