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虧損幅度或擴大 歐菲光的失速引擎何時重啟?
失去蘋果手機訂單的歐菲光(002456)業績仍在加速下墜。1月30日盤后,歐菲光對外披露,預計2022年凈利潤或虧損52億元;預計扣非凈利潤或虧損50.8億元,數額均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連續三年巨額虧損,歐菲光交出的成績單并不令市場意外。一方面,智能手機市場2022年整體表現不佳;另一方面,被歐菲光寄予厚望的智能汽車業務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但對于未來,歐菲光展現了信心與決心。公司近期亮出股權激勵計劃,2023年的行權條件即包括盈利。只是,1000萬元的行權條件再次引發了市場熱議。面對智能手機“失速”、資本市場“失寵”、汽車業務“失算”,歐菲光的前路要如何照亮,成為市場的共同期待。
智能手機業務“失速”?
消費需求正不斷放緩
對于曾經的“大牛股”歐菲光而言,或許不會想到,兩年多前被踢出“果鏈”一事的影響竟綿延至今。
2023年1月的最后一天,歐菲光對外披露了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2年凈利潤虧損41億元至52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39.6億元至50.8億元。兩項數據的虧損幅度均較2021年同期進一步擴大。
對于造成業績虧損的原因,歐菲光在公告中洋洋灑灑共羅列了7點理由,但歸結主要原因后不難發現,在智能手機業務上的失速或是造成歐菲光如今陷入巨虧泥沼的最根本原因。
首當其沖的便是痛失蘋果訂單。繼2021年年度業績預告后,“與特定客戶相關的出貨量同比大幅下降,同時承擔了與其相關的在終止采購關系后所發生的固定運營成本”這一導致虧損的理由再度出現。種種信息顯示,該特定客戶指的正是蘋果公司。
自歐菲光2021年3月被曝已被踢出“果鏈”后,其經營狀況便一蹶不振。先是2020年,公司從原本預計盈利8.1億元,到最終“爆雷”虧損19.45億元;接著到來的2021年至2022年,其虧損幅度并未收窄,甚至仍在擴大。
與此同時,歐菲光的營業收入呈“斷崖式”下跌。2019年,公司的營收創出519.74億元的歷史新高后,2020年微降至483.5億元。但到了2021年,其營收同比下滑52.75%至228.44億元。截至2022年9月底,歐菲光實現營收108.24億元,較上年同期又下降了37.06%。比較來看,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的營收總和,甚至沒有2019年第三季度單季度取得的收入多。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則更為直觀地展現了歐菲光的經營現狀。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該數據為10.99億元,不僅為公司近三年來同期的最低值,更是遠遠低于2019年第三季度的31.44億元。
這背后,不僅是退出“果鏈”帶來的影響——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消費需求正不斷放緩。據IDC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1.3%至12.1億臺,創2013年以來的最低年度出貨量。歐菲光則在業績預告中表示:“短期內下游終端市場消費需求放緩,公司部分產品出貨量同比大幅下降,導致經營性虧損。”
不過,IDC發布的2022年國內手機市場數據顯示,在一眾品牌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的前提下,榮耀品牌實現了同比34.4%的逆勢增長。華為也曾是歐菲光的重要客戶之一,上述數據的變化是否對公司相關業務產生了積極影響,記者向歐菲光證券部發去采訪函試圖了解情況,但截至發稿,并未等到對方回復。
資本市場“失寵”?
投資者關心是否“戴帽”
業績失速的同時,歐菲光在二級市場也急速下墜。2020年7月時,公司的總市值還有500多億元,但到了2023年2月3日,公司總市值只剩下170億元,股價(前復權)也從近24元/股跌至5.22元/股。有投資者對此苦笑道:“‘腰斬’還拐了個彎!”
就在歐菲光發布業績預告后不久,瑞銀證券發布了評級報告,繼續維持歐菲光“賣出”評級,其給出的最高目標價為4.4元/股。
跌跌不休之下,歐菲光的業績和股價分別將去向何方,成為市場的關注焦點。“公司是否會披星戴帽”正成為投資者眼下最關心的問題。
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早在2022年12月,就有投資者詢問如果2022年繼續虧損,公司是否會被ST。彼時,歐菲光舉例了《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2年修訂)》中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凈利潤孰低者均為負值,且最近一年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將對其股票交易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鑒于歐菲光2020年及2021年凈利潤均為負值,且公司預計2022年凈利潤依舊為負,若2022年度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則歐菲光可能在2022年年報披露后被“戴帽”。一時間,歐菲光的經營狀況能否迎來轉機,成為左右公司股票是否會被ST的最大懸念。
就在此時,歐菲光表露了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與決心:公司推出了2023年第一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草案)。股權激勵計劃顯示,第一個行權期內的行權條件為公司2023年凈利潤不低于1000萬元。
市場有聲音認為,雖然行權條件較低,但相較于近年來的連續虧損,已能展現歐菲光對未來經營的信心。但更多的中小投資者卻不以為然:“這么低的行權條件,是認真的嗎?”“這個業績,行權也好意思?”……歐菲光的股權激勵計劃公布后,引發了股吧網友的熱議。
就在中小投資者圍繞公司未來發展激烈爭論之時,機構投資者的目光似乎已經不在歐菲光身上了。Wind數據顯示,歐菲光最近一次的投資者調研信息停留在了2022年9月1日。而相較于2021年之前鋪天蓋地的券商研報信息,2022年以來有關歐菲光的研報只有不到10篇,且均出自瑞銀證券,并都被給予了“賣出”評級。
汽車業務“失算”?
毛利率逐年同比下滑
智能手機業務失速后的歐菲光真的不值得投資者關注了嗎?或許未必。公司曾公開表示,將以智能手機業務穩健發展為基礎保障,加速發展智能汽車、智能家居及其他新領域等創新業務。
其中,智能汽車業務尤為值得暢想。中航證券研報指出,自動駕駛正成為汽車行業競相角逐的陣地。作為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視覺傳感器,車載攝像頭行業有望高速發展。據機構預測,2022年中國市場乘用車攝像頭搭載量將同比增長24%至近6600萬顆,2025年搭載量將超1億顆。
作為攝像頭的重要載體,新能源汽車在2022年迎來快速發展。據市場研究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報告,全球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有望于2025年達到241億美元,對應2018年至2025年復合增長率為9.7%。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發文稱,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車走勢較強,1月至12月剔除普通混動后的世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1031萬臺,同比增長63%。而中汽協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分別同比增長96.9%和93.4%。
實際上,早在2015年,歐菲光就已經將目光投向智能汽車領域。通過收購華東汽電和南京天擎,公司順利成為國內整車廠商的一級供應商。2018年,公司收購富士天津鏡頭工廠,進一步加強在車載鏡頭方面的布局,推動智能汽車業務發展。
痛失蘋果訂單后,歐菲光加快了在智能汽車業務上的布局速度,這也導致了公司的虧損進一步加劇。在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中,歐菲光解釋虧損原因時提到:“公司目前正推動戰略升級,大力發展智能汽車、VR/AR及IoT生態等新領域創新業務,提前加大研發等投入,對本期業績產生了一定影響。”2022年半年報顯示,歐菲光的研發投入達到7.12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9.16%。
然而,被公司寄予厚望的智能汽車業務開展的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好。截至2022年6月底,歐菲光的智能汽車業務實現營收5.96億元,超過了該業務2020年全年收入之和,較2021年同期增長了1.83億元,同比增幅44.31%。但業績增長未能體現在收益上。
對比來看,歐菲光智能汽車業務的毛利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不斷下滑。該數據2021年上半年為0.61億元,2022年上半年只有0.34億元。對比2020年和2021年的該數據,前者為0.88億元,后者為0.15億元。反映到毛利率上,以全年統計,智能汽車業務毛利率一路從2017年的23.96%降至2021年的1.48%。這意味著,歐菲光的智能汽車業務正在遭遇增收不增利的問題。
對于歐菲光2023年需要完成的1000萬元盈利的行權條件來說,毛利率不斷下滑的智能汽車業務,眼下似乎還難以成為幫助公司擺脫盈利難題的“殺手锏”。而對于公司以及公司近27萬戶(截至2023年1月10日)投資者來說,都在翹首企盼盈利拐點到來的那天,只是過程或許并不容易。記者 陳陟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