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有望走出底部市場 當前具備配置價值
10月,市場出現回調,A股安全邊際凸顯,進入11月市場情緒逐步修復。券商認為,當前A股底部區域特征較為明顯,建議尋找超跌反彈和景氣驅動更優的細分行業,如軍事安全中的國防軍工、糧食安全中的農林牧漁、網絡安全中的計算機、能源安全中的風光儲,以及科技自立自強中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醫藥生物、高端制造。
國金證券:市場處于中期底部
四大信號預示著市場正走出底部,打開行情反轉的想象空間。一、私募基金倉位低位。9月底私募基金倉位為57.5%,接近4月底低點,與過去三年75%以上的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加倉空間。二、股票回購力度的加大。近期發布回購預案的公司數量出現明顯回升的跡象,歷史上這也往往意味著市場將走出底部。三、大股東加大力度增持。10月中下旬以來,上市公司大股東持續發布增持計劃。當前A股上市公司大股東凈減持規模持續下降,最近一周已經呈現凈增持特征。歷史上,持續發布增持計劃和出現凈增持也往往發生在市場階段性底部。四、股票風險溢價處于極高水平,位于三年均值一倍標準差以上。歷年數據表明,股票風險溢價在三年均值加1-2倍標準差以上,往往意味著市場處于中期底部。
政策落地效率提升,需求仍存韌性。上市公司業績結構性亮點,中下游開始改善。首先,7月底政治局會議后,市場對經濟預期持續下修。四季度市場一致預期是出口下行拖累經濟,二十大勝利召開后,政策落地效果或有所提升,政策效率提升概率大。從三季報來看,以機械、家電和汽車等典型的中下游行業為例,中下游板塊利潤增速逐步回升,其中毛利率改善尤為顯著。首先,需求存在一定韌性,收入增速保持回升趨勢。其次,受益于年中上游金屬等價格見頂回落,原材料成本明顯改善。
美聯儲緊縮預期緩和驅動全球股市向上。缺勤和退休等結構性因素之下,美國勞動市場或呈現“虛假繁榮”的特征。隨著制造業PMI持續下行,服務業PMI也終將同步下行,經濟持續走弱最終會反映在勞動力市場。此外,利率持續高企正對美國住房、消費市場形成沖擊。美國經濟持續下行,市場對美聯儲緊縮預期將逐步緩和,美債或沖高回落,利好全球股票市場。
國信證券:關注國內資本開支的方向
分板塊來看,前三季度光器件光模塊、企業數字化、運營商及物聯網板塊的整體營收增速居前,比例高于10%。2022年三季度需求側呈現結構性特征,新能源、汽車等方向維持較高景氣度,連接器等板塊實現較好增長。但消費類場景需求仍處于低位,受制于此,物聯網板塊中包括模組、控制器與AIoT芯片均呈現需求側整體承壓的狀況,靜待后續觸底反彈。成本端,原材料壓力逐步緩解,包括大宗商品、芯片等在內的通信產業上游原材料在三季度價格走向平緩,成本端壓力有所緩解,包括儲能溫控、智能控制器等板塊有望逐步實現盈利能力回暖。三季度匯率波動也顯著增厚了部分板塊企業利潤表現。
關注國內資本開支的確定性方向。7月以來大盤回調幅度較大,不少基本面優質標的估值已經下調至歷年較低水平,長期投資價值凸顯。而在內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性較大背景下,建議關注投資方向明年確定性增長的賽道:一、新能源方向:海上風電,空間較大,明年招標景氣度高,受益標的有中天科技、亨通光電等;儲能溫控,明年國內大儲有望加速建設,溫控作為重要配套環節,迎來發展良機。
二、衛星通信:低軌衛星明年進入落地發展階段,相關產業鏈配套估值有望提升,同時在軍工市場景氣度高背景下,相關標的業績有較好支撐。
三、東數西算:算力網絡是后續運營商資本開支的重要方向,配套設備明年有望迎來景氣提升。
川財證券:市場有望逐步企穩
回顧10月,市場出現較大回調。海外方面,美國通脹高企不下的背景下,升息壓力依舊較大,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繼續攀升,一度突破4.3%,而美債收益率持續走高也導致全球流動性逐步枯竭,當前海外風險仍存。
國內方面,從近期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看到,當前國內經濟修復態勢仍在延續,同時國內貨幣政策整體穩健偏寬松,未來海外流動性收緊影響預計將趨緩。展望11月,當前市場已回落至3000點以下,整體估值處于歷年相對低位,具備一定的配置價值,國內利率維持低位、經濟持續復蘇的背景下,預計市場有望逐步企穩。
投資建議:一是高端制造業(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等),制造業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其中,高端制造業具備更多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發展高端制造也有利于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二是科技板塊(芯片、計算機等),科技是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要素,同時加大科技相關行業的支持力度也有利于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三是國防軍工板塊,國防建設關乎國家安全,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裝備需求將有望帶動上下游產業鏈。
展望11月,當前市場整體估值處于歷年相對低位,具備一定的配置價值,國內利率維持低位、經濟持續復蘇的背景下,預計市場有望逐步企穩。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