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社會責任 中信銀行彰顯金融擔當
不讓每一位客戶“掉隊”金融服務,保障每一位客戶的金融權益。中信銀行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彰顯了大行的金融擔當。
為提升“適老化”金融服務水平,中信銀行在完善“適老化”服務設施的基礎上,既保留傳統服務,設置老年客戶服務綠色通道;又拓展“手指”服務,引領對信息化功能接納程度高、數字化融入態度積極的老年人融入數字化時代。
此外,中信銀行全面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為社區居民、中老年群體等宣講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等金融知識,持續保障客戶信息及資金安全,為客戶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務,成為有擔當、有溫度、有特色、有價值的最佳綜合金融服務提供者。
關注特殊人群 送上溫情金融服務
現今,各銀行在辦理業務時往往采用面簽、人臉識別或推行通過智能設備自助快速辦理業務。同時,移動智能和數字化給出行、就醫、購物、支付等帶來了快捷便民的體驗,但健康碼、網上購票、門診預約、各種APP應用卻可能會給老年人、障礙人士等特殊群體造成操作盲區和知識鴻溝。
為了不讓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掉隊”,中信銀行專門提供了助盲服務、助殘服務、老年服務,專設特殊客戶愛心窗口。
針對盲人客戶群體,中信銀行在營業網點設置了輪椅坡道、盲道,配備了盲文業務指南、助盲卡、盲文密碼鍵盤、語音提示取款機、應急呼叫按鈕、愛心座椅及愛心窗口,同時還為行動不便的客群配備了輪椅,為到店辦理業務的特殊客戶群體提供了更加人性化和便利的服務。

如何提供更貼心的“適老化”服務,帶領老人客戶跨越“數字鴻溝”,是商業銀行的重要課題。中信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時代,我們更應該把科技的力量和人類的才智結合起來,辦實事、開新局,讓科技進步與老年朋友的美好生活相融合。”
銀行網點是老年人辦理業務的最主要渠道,為了給老年人提供周全、貼心、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中信銀行制定“營業網點老年客戶服務指引”,從設施配備、服務標準到溫馨話術,組織一線柜員對老年客戶進行分層服務。
為此,中信銀行在營業網點內設置了周邊公交提示卡、愛心拐杖、輪椅、帶扶手的愛心座椅,方便老年客戶在網點等候、走動;在填單臺配備了老花鏡、超大立式放大鏡,方便老年客戶閱讀、填單;在書報欄內常年備有老年時報、醫療養生等適合老年客戶閱讀的報刊雜志。
在完善“適老化”服務設施的基礎上,中信銀行既保留傳統服務,又拓展“手指”服務,對信息化功能接納程度高、數字化融入態度積極的老年人,柜員們耐心指導,幫助老年人逐步掌握支付、出行、就醫、娛樂等七大場景中智能技術的應用,跨越數字鴻溝、融入智慧城市的生態中。
打響反詐攻防戰 守護百姓“錢袋子”
4月17日下午5點左右,中信銀行一名客戶接到“公安部門”打來的電話:“我們發現您存在販賣銀行卡的非法行為,需要把資金轉入公安部門指定的安全賬戶,事關緊急,需要現在立刻操作!”這位客戶一時被蒙蔽,慌忙按照對方的指示,開始一步步操作。
此時,中信銀行7×24小時智能反詐監測系統立刻報警。銀行人員發現,該客戶疑似正在遭受電信詐騙。他第一時間凍結賬戶,并通知客戶賬戶所在網點——中信銀行廣州中山開發區支行立即處理。由于客戶的電話被詐騙分子轉接,支行工作人員的電話未被接聽。在多方聯系未果的情況下,支行工作人員并未放棄,當日6時許,終于在客戶住址附近的一個倉庫找到了仍在嘗試轉賬的客戶。至此,客戶存在中信銀行的數十萬元資金安然無恙。
為了更好地響應金融系統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工作要求,中信銀行重拳出擊,打響反詐“閃電戰”“攻堅戰”“立體戰”,有力保障了客戶資金安全。
近年來,中信銀行基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建立了“哨兵”智能反欺詐實時預警系統,通過7*24小時監測預警、梯度攔截管控,實現對欺詐風險事件精準防控,將客戶體驗的干擾降到最低,最大程度解決單點防控機制誤報率高,管控手段有限的問題。近兩年,中信銀行反電信網絡詐騙體系精準識別并攔截電信詐騙事件數百起,挽回客戶損失6000余萬元。
“打蛇打七寸”,針對反詐的難點痛點,中信銀行緊盯技術反制,加大與公安、通信等部門協作配合,全面開展“斷卡”行動。2022年上半年,中信銀行識別并管控風險賬戶7萬余戶,攔截風險資金超2億元,協助有權機關處理在線凍結和緊急止付65.2萬筆、扣劃1.7萬筆,協助公安部門抓獲涉案人員175人。
打擊電信詐騙,預防為主。為讓電信詐騙無處遁形,中信銀行緊盯客戶打起了“宣傳戰”,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宣傳渠道,通過電子宣傳、人員講解、宣傳展板、發放手冊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宣傳電信詐騙知識。特別是,對學生、老年人等易受騙的風險人群進行針對性的反詐警示教育,揭露電信詐騙犯罪手法和危害,以及如何識別、如何應對、防止上當受騙等方法。
中信銀行表示,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中信銀行將不斷夯實基礎、開拓創新,以鐵的決心,將防范電信詐騙措施嵌入到各項業務和服務之中,將安全理念深深植入到員工的心中,用優質服務切實守護好客戶的“錢袋子”。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