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業務營收占比創新高 開立醫療:彩超巨頭欲寫“雙輪”新篇章
國內彩超(彩色多普勒超聲)領域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上市公司有兩家:邁瑞醫療、開立醫療。
剛剛過去的9月27日,開立醫療(300633)迎來了自己20歲的生日。或許連創始人姚錦鐘都不會想到,自己“發揮余熱”和一幫年輕人共同創辦的公司,會躋身全球彩超設備市場前十之列,甚至還收購了美國的超聲設備公司Sonowise。
不僅如此,在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開立醫療還實現了“彩超+內鏡(內窺鏡)”的雙輪驅動,一張嶄新的發展藍圖正徐徐鋪開。
內鏡業務獲市場期待
在彩超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開立醫療近來頻頻獲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
10月18日,包括南方基金、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以及多家券商在內的共94家機構赴開立醫療進行調研。今年以來,開立醫療已接待了十余次機構投資者調研,部分場次參與機構甚至多達300余家。調研中,內鏡業務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內鏡即內窺鏡,是集圖像傳感器、光學鏡頭、照明光源、鏡體裝置等部件為一體的專業醫療設備,按鏡體是否可彎曲又分為硬管內窺鏡和軟性內窺鏡兩大類。
在彩超基本盤之外,內鏡業務正成為開立醫療業績的第二增長極。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內窺鏡業務占營收比重已經達到了32.56%,創近年來新高。
“‘彩超+內鏡’雙輪驅動”“超聲為基、內鏡發力”“二十年專注研發的超聲與內鏡內資第一梯隊”……在研報中,各大券商不吝贊美之詞。
受到人口老齡化和特有生活習慣影響,我國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較高。開源證券在研報中列舉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數據:我國2020年新發直腸癌、胃癌和食道癌的人數合計達到136萬人,在癌癥新發病例前十中,這三種癌癥分列第二、三、六位。
而胃鏡、腸鏡檢查正是胃癌、結直腸癌診斷的“金標準”。西部證券認為,隨著消化道早癌篩查普及和內窺鏡新術式開展,未來國內軟性內鏡市場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預計2025年將達到81.2億元。華安證券的預期更樂觀,其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達到約106億元。
除了較高的需求增長預期,機構看好開立醫療的內鏡業務的另一原因,是我國胃腸鏡開展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有機構給出的數據顯示,相較于發達國家每10萬人中2000多人甚至3000多人的腸鏡開展率,我國腸鏡的開展率在2012年時每10萬人中僅有436人,約相當于610萬例的水平。
對此,有機構認為,未來中國內鏡診療例數每年會達到約1億例的水平,估計需要超過6萬臺內鏡主機的保有量。
同樣具有成長空間的是市場占有率。德邦證券指出,奧林巴斯、賓得、富士三家外企2019年占據了全球和國內軟鏡市場超九成的份額。不過,隨著內鏡壁壘逐漸被打破,到了2021年,開立醫療已經拿下了國內消化內鏡銷量中的9.1%。
內鏡行業的另一優勢是壁壘較高。“企業、經銷商、臨床都是一個非常強的閉環,單點技術突破沒有意義,這造就了行業進入壁壘較大。”西部證券認為內鏡行業短中期內競爭格局不會發生明顯惡化。
開立醫療也對內鏡業務寄予厚望。公司在最近一次投資者調研紀要中表示:“希望能做到超聲業務穩健增長(10%-20%)、內鏡業務保持較高增速(40%-50%)。
用創新打破外企彩超壟斷
內鏡業務的確頗具想象空間,但談及開立醫療,始終繞不開的還得是其彩超業務。開立醫療的成長之路就是中國企業在彩超領域的突圍縮影。
“當時大量的三甲醫院都是用彩超,所以100%都是靠進口。”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開立醫療的現任董事長陳志強,回憶起有關2002年之前醫院主要用哪種超聲設備時,如此感慨。
千禧年伊始,國內第一臺A型超聲設備研發企業汕頭超聲儀器研究所面臨轉型,陳志強和開立醫療現任總經理吳坤祥找到剛剛退休的汕頭超聲儀器研究所所長姚錦鐘,提出了想要創業的想法;姚錦鐘一口答應。
2002年9月27日,由姚錦鐘牽頭,開立醫療的前身開立有限在深圳成立。公司定位于發展彩超設備,其核心創辦人員大多來自汕頭超聲儀器研究所。
局已開,以何立?研發成了開立醫療最堅實的后盾。
兩年后,開立醫療便帶來了研發成果——中國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彩超設備,由此引領了中國醫療超聲產業從黑白B型超聲時代向彩超升級。
但是,這款產品在國內市場卻叫好不叫座。彼時,國內對彩超需求較大的主要集中在三級醫院,而他們更需要高端產品。
向高端邁進的路并不容易。直到2012年,開立醫療才通過收購美國超聲成像技術開發團隊Sonowise,加快在中高端產品的布局速度。
轉眼到來的2013年,開立醫療加大了研發投入。這一年,公司的研發支出達到了7142.86萬元,占營收比重的12.39%。隨后幾年,開立醫療的研發支出和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數據同步走高,同時,研發人員占比開始逼近30%。
厚積而薄發。2016年年底,開立醫療的高端彩超S50成功推向市場。第二年,中高端彩超P50、X系列筆記本式彩超、E系列便攜式彩超也相繼面世。
挺進中高端產品的開立醫療沒有放緩研發步伐的打算。財報顯示,開立醫療2021年研發支出達到2.63億元,占營收比重為18.21%。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已投入1.57億元用于研發,較去年同期進一步提升。
專注研發換來了豐厚成果。開立醫療在2022年半年報中披露,公司及子公司已擁有境內外各項專利共計720項,擁有軟件著作權共213項、作品著作權13項,產品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對醫療設備來講,研發是第一位的,因為它是用在人身上,對產品性能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在陳志強看來,不斷創新是開立醫療能一步步打破國外企業在醫療超聲設備領域壟斷的根本。
政策春風吹來新機遇
除了公司自身的不停努力與獨具眼光外,政策春風也不斷吹來。
新冠疫情之后,一場以公立醫院擴容為主的“醫療新基建”拉開序幕,醫療器械行業迎來強力增長引擎。
市場也關注著開立醫療2022年上半年來源于“醫療新基建”的業績貢獻究竟有多少。公司雖未正面回答,但依舊透露出對“醫療新基建”的期待:“公司未拆解具體的訂單來源,無法量化統計‘醫療新基建’的貢獻。總體來看,受益于‘醫療新基建’、鼓勵采購國產設備等政策影響,今年國內超聲行業增速會高一些。”
2022年半年報顯示,開立醫療的彩超業務營收增速超過了25%,利潤增速超過了22%。
國泰證券分析指出,本輪“醫療新基建”的核心,是解決我國“資源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中長期來看,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持續進行,醫療器械的新增配置需求會一直存在。
今年9月,國務院出臺“貼息貸款”政策,確定專項再貸款與財政貼息配套支持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擴市場需求、增發展后勁。隨后,中國人民銀行確定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其中就包括支持醫院的設備購置和更新改造。這又為醫療器械行業送上助攻。
對于醫院使用“貼息貸款”政策是否會優先采購國產醫療設備的問題,開立醫療有自己的理解:“本次‘貼息貸款’政策本質上是在特定領域實施的定向貨幣寬松,主要目的在于促進相關領域發展、拉動內需。對醫療設備領域而言,將會明顯促進欠發達地區、中低等級醫院的采購積極性,為整個行業帶來增量訂單。”
與此同時,公司透露了為抓住相關機遇正做的努力:“公司將積極跟蹤各地醫療機構的采購需求,抓住市場機會。從各地的指導政策看,部分地區有明確規定要求優先采購國產設備。”
10月中旬,有權威媒體曾發文稱,工信部將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加快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新一代視聽技術、虛擬現實產業發展,帶動內容、計算、存儲、顯示等產業鏈整體升級。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方面,開立醫療已有布局。最新的研發投入項目顯示,公司正在搭建智能設備平臺、智慧健康生態平臺等多個大平臺,用于全面實施“互聯網+”健康醫療益民服務,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等現實問題。而其發起契機,正是源于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與健康服務的深度融合。
此外,開立醫療還開展了對AI智能的探究。公司希望通過完成產科智能、婦科智能等多個智能課題的開發,于近兩年內實現超聲產品的產品化集成。
于內,磨礪技術實力;于外,借助政策春風。自此處回望,20年前站在改革發展浪頭的姚錦鐘、陳志強和吳坤祥帶領開立醫療開啟了嶄新篇章。如今,這家立志于“開行業先河,立民族品牌”的企業,又在新頁之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記者 徐海峰 實習記者 陳陟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