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四季度策略: A股從下行到震蕩筑底
當前國內宏觀經濟仍處于緩慢復蘇過程中,疊加海外的復雜環境影響,市場情緒的走弱可能帶來權益市場的一定調整。有券商認為,底部特征逐步顯現,三、四季度有望上演“周期搭臺、成長唱戲”。也有券商認為,四季度A股盈利可能從快速下行到震蕩筑底,市場表現可能相對改善。
平安證券:
市場調整進入中后期
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持續調整,歐洲能源危機引發擔憂,美聯儲加快加息。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快速上升,歐洲經濟衰退風險加大。8月美國制造業PMI與服務業PMI環比回升,而歐元區均回落。國內經濟復蘇波折。社零與基建投資好轉,房地產投資降幅擴大,出口增速顯著回落。全球通脹維持高位。8月美國CPI為8.3%超出市場預期,歐元區CPI為9.1%續創新高。海外流動性延續收緊。
國內貨幣政策寬松可期。十年期國債收益率2.68%相對低位。權益市場活躍度下降。9月融資余額降至1.48萬億元。供給端,新成立偏股型基金環比下降32%,北上資金凈流出;需求端,IPO和增發融資規模環比回落50%,解禁市值環比下降37%。
短期預期未清晰,A股維持震蕩。國內外不確定性上升,市場資金以觀望為主,短期預計維持弱勢震蕩。市場調整進入中后期,模糊預期會逐漸迎來修正,長期轉型方向仍將維持高景氣。目前市場對經濟基本面走弱的預期相對充分,國內經濟復蘇有波折但是復蘇周期的預期一定會來,政策應對方向也會逐漸清晰。結構性方面,我國制造業仍然具備全球競爭優勢,高端制造、數字經濟和綠色化轉型仍是經濟轉型的大趨勢,短期沖擊不改行業長期景氣。
粵開證券:
市場底部特征逐步顯現
底部特征逐步顯現,三、四季度有望上演“周期搭臺、成長唱戲”。美聯儲議息會議提出了更高的最終利率、更長的加息周期,使得全球市場波動放大。
當前,貨幣政策內松外緊的格局仍在延續,在美元強勢下,面臨著較大的貶值壓力,但在內外擾動因素鈍化、國內經濟復蘇向好背景下,后續陸股通大概率由凈流出重回凈流入,可以重點關注陸股通有望布局的板塊和個股。
行業方面,高景氣的能源電力鏈確定性較高,個股方面,布局高ROE,從中報數據來看,可能會偏向大盤藍籌。展望后市,市場底部特征逐步顯現,依舊維持經濟弱復蘇+流動性寬松的環境不支持市場大幅下行的判斷。上半年市場聚焦于高景氣賽道以及中小盤的業績彈性,但忽視了在經濟下行周期中,大盤龍頭股穩定的增長能力、出色的議價能力和較高的抗風險能力,預計大小盤風格將在三、四季度再平衡,有望上演“周期搭臺、成長唱戲”的格局。
行業方面,依舊推薦“確定性”趨勢中與能源相關的品種以及與居民消費端相關板塊。凜冬將至,全球能源危機下,煤炭、石油、電力值得繼續關注。主題投資方面,即將迎來國慶長假和世界杯,關注食品飲料、旅游、社服板塊為代表的消費。
東北證券:
從快速下行到震蕩筑底
展望四季度,A股盈利可能從快速下行到震蕩筑底,市場表現可能相對改善。四季度市場主線:破局新生,大小切換。平滑后的中長貸增速與工業企業盈利增速對指數的變化趨勢有較強的解釋能力。四季度盈利將迎來快速下行到收斂筑底的轉折,中長貸增速則大概率進入修復上行期。
復盤盈利和信用主線:其一,市場趨勢上,盈利快速下行期市場走勢弱于收斂筑底期;外部沖擊、金融監管、政策預期是主要擾動因素。其二,風格表現上,盈利快速下行期大盤價值占優,信用拐點的出現使風格轉向中小盤成長;盈利收斂筑底期大盤成長多占優,變化在政策方向。其三,行業表現上,盈利快速下行期間市場著重交易需求的下行,逆周期需求擴張的行業占優;盈利收斂筑底期交易復蘇,消費和TMT占優。展望四季度,從震蕩中破局,大小切換。10月前盈利下行期市場延續震蕩,中小盤風格大概率延續;10月后盈利收斂筑底期市場或震蕩偏強,風格大概率切換向大盤成長,大盤價值變數則看地產復蘇情況。四季度市場趨勢:從震蕩筑底到震蕩偏強。四季度盈利有望修復上行,自上而下測算2022年三季度、四季度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盈利累計同比增速為-24.08%和1.09%,自下而上測算分別為-15.64%和2.47%。指數估值和個股位置處于相對低位,股票相對債券吸引力已較高。四季度行業配置:從逆周期需求擴張的基建、軍工、汽車到消費、TMT。
結合景氣改善度、估值分位數和交易擁擠度,當前至10月左右關注電網設備、電池、地面兵裝等;10月后關注通信設備、白色家電、旅游及景區、飲料乳品等。四季度主題推薦:數字經濟、智能機器人、國企改革。四季度政策要兼顧經濟增長壓力和結構轉型及科技創新;結合行業發展和對經濟的拉動效率,推薦關注數字經濟、智能機器人和國企改革等主題投資機會。
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