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智造:基因測序龍頭迎接國產替代浪潮
華大智造(688114)成立于2016年,專注基因測序行業上游測序儀器及試劑的研發和銷售,累計向市場推出7款不同型號測序儀,產品豐富度位于國內外廠家前列。華大智造2019年在全球和中國基因測序市場的市占率分別為3.5%和25%,是國內稀缺的具備測序儀自研自產能力的龍頭企業。公司2017-2021年營業收入CAGR為48.76%;2018-2021年歸母凈利潤CAGR為57.16%,2021年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39.3億元、4.8億元,同比增長41.32%、86.13%。
基因測序產業鏈包括上游的儀器、耗材及試劑供應商、中游的服務提供商,以及下游測序相關應用。其中,產業鏈上游的進入壁壘最高,全球具有自主研發并量產臨床級高通量基因測序儀能力的企業主要有Illumina、ThermoFisher及華大智造。目前,基因測序行業已經開始逐步成熟的應用領域包括:多組學研究、人群隊列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與創新、微生物檢測等科研及新興應用領域,以及無創產前檢測、輔助生殖、腫瘤診斷與精準治療等。此外,在包括農林牧漁、食品安全、海關檢疫、腫瘤早期篩查等其他應用場景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公司招股書數據顯示,在應用場景不斷拓寬,測序能力進一步加強的共同促進作用下,全球基因測序儀及耗材市場在過去數年間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預計到2030年,全球基因測序儀及耗材市場將達到245.8億美元的市場規模,2019-2030年CAGR為18.2%;中國基因測序儀及耗材市場將達到303.9億元的市場規模,2019-2030年CAGR達19.7%。
我國產業政策大力扶持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行業,同時國內科研機構及企業基于數據保密的需求傾向購買性能穩定的國產設備,本土品牌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此外,《生物安全法》將國民基因數據安全提高到國家安全層面,用國產設備完成國民基因數據的測試、研究和儲存是國民基因安全的基礎保障,這有望加速優質國產品牌的進口替代。其中,華大智造自主研發測序技術路線,并在產品性能、性價比、生態鏈等方面打造相對優勢,迎接國產替代的浪潮。
華大智造以質量為基石,以控本為突破,逐漸建立并持續完善商業生態鏈。公司自主研發測序技術,產品質量具備國際競爭力。華大智造以全資子公司CGUS的技術為基礎并不斷自主創新,已建立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一方面形成大量專利、注冊商標、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等,另一方面也通過在基因測序儀的量產和使用過程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保持產品的更新迭代,并通過獨立第三方評測驗證其產品質量具備國際競爭力。 大幅提升測序通量,較競品具備成本優勢。目前測序成本仍是掣肘整個測序產業鏈的關鍵因素,華大智造的相關技術和產品布局亦結合上述痛點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提升通量和速度,降低整體測序成本,其中DNBSEQ-Tx基因測序儀將測序試劑價格最低降至5美元/Gb;加大與國內供應商合作開發的力度,現已實現部分高價值原材料的國產化,具備一定的成本優勢,降低依賴進口采購的風險;通過自動化樣本處理系統(核酸提取、文庫制備)、實驗室自動化流水線等從樣本到結果的整體解決方案,助力客戶的業務高效開展。
借力強大的合作伙伴,實現技術迭代及商業生態圈的建立和完善。公司目前的合作伙伴包括科研級用戶(卡洛林斯卡醫學院、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企業級用戶(華大基因、吉因加、泛生子、燃石醫學、安諾優達、貝康醫療等)以及海關、疾控等其他機構。基于性價比、生物安全性等因素的考量,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政府和企業開始選擇華大智造的產品,未來以華大智造測序平臺為中心進行開發和應用的企業/機構有望持續增加,形成較為成熟的商業生態圈。
太平洋證券表示,公司目前已形成基因測序儀業務和實驗室自動化業務兩大板塊,并圍繞全方位生命數字化布局了如遠程超聲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產品。預計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別為44.59億元、57.38億元、74.4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2.39億元、8.14億元、10.54億元,對應EPS分別為5.42元、1.97元、2.55元,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國聯證券表示,華大智造具備測序儀自研自產能力,已取得國內注冊證具有較高的稀缺性,專利布局上與全球巨頭錯位競爭。公司產品豐富度及細分指標已經媲美國際龍頭,且已獲得國內外用戶認可,有望持續提高國內外市場份額。預計公司2022-24年收入分別為45.22億元、54.01億元、65.9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92億元、7.08億元、8.97億元,對應EPS分別為4.09元、1.71元、2.17元,綜合PS和DCF估值,給予公司目標價130.92元/股,對應2023年77倍PE估值,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記者 劉希瑋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