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通信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近期,衛星通信導航板塊受到華為Mate50將商用北斗短消息、iPhone14或與Globalstar合作提供衛星短息服務以及星鏈下一代產品合作T-Moblie提供手機衛星網絡功能等消息催化,受到市場普遍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衛星通信產業鏈門檻高,技術難度大,積累周期長,格局集中門檻高,從火箭制造發射、衛星制造、衛星服務、通信技術等多個領域均存在相關產業機會,當前衛星通信產業仍處于較早期階段,產業鏈上下游均存在相關機會,建議布局業務發展領先的頭部廠商。
事件驅動 衛星通信產業鏈進展頻傳
近期,衛星通信產業鏈出現較多進展。今年7月,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發布消息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國產手機廠商,聯合完成了國內首顆手機北斗短報文通信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研制,實現了大眾智能手機衛星通信能力。
8月26日,中國移動研究院攜手中興通訊、交通運輸通信信息集團、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等產業伙伴共同發布全球首個運營商5GNTN(non-terrestrialnetwork,非地面網絡)技術外場驗證成果,實現了文字短消息、語音對講等業務測試,ping64字節時延約4s,短消息業務功能正常,語音對講清晰流暢,性能符合預期,基本具備商用可行性。
此外,8月25日,美國移動運營商T-Mobile和馬斯克的SpaceX聯合宣布合作計劃,雙方表示,將通過SpaceX的Starlink低軌道衛星與T-Mobile的地面移動網絡結合,讓手機可以直連衛星,讓“手機連接無處不在”,終結地面移動網絡的覆蓋盲區。T-Mobile首席執行官MikeSievert表示,該服務將于2023年底進入測試階段。
而昨日,華為發布Mate50系列,Mate50系列將搭載一項 “向上捅破天”的新技術,即能夠通過北斗系統支持的衛星通信在無蜂窩網絡情形下提供緊急簡訊服務。
衛星通信與蜂窩網絡通信的核心區別是它不是通過地面基站與電信網絡連接,而是直接與天上的通信衛星通信。相對蜂窩網絡通信,衛星通信由于波束覆蓋區域較廣,因此打破了距離的束縛;其次在通信兩點之間,衛星通信打破了通信地理環境的限制,甚至不受通信兩點間任何自然災害和人為事件的影響,因此在自然災害和地緣政治沖突頻率越來越高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必需性。
行業前景 衛星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
目前,市場關注的“衛星通信”分為兩類:北斗短報文及低軌衛星互聯網。
北斗短報文為初級的衛星通信,即支持帶有特定功能芯片的手機終端通過北斗衛星轉發文字短信。北斗短報文可以發布140字內的信息,既能夠定位又能顯示發布者的位置,核心應用場景為應急救災、科考、遠洋船只、登山探險等4G、5G通信網絡無法覆蓋的場景,在國防、民生和應急救援領域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北斗衛星自設計之初既帶有短報文能力,短報文服務有望成為北斗大眾化應用的重要突破口。
低軌衛星互聯網可提供更多元化的通信服務,即高帶寬、低時延、廣覆蓋的通信網絡。低軌衛星互聯網短期作用是4G/5G補充,長期作用提供全域、全天時通信服務。低軌衛星互聯網歷經三階段迭代升級,低軌衛星互聯網的技術能力完善,衛星互聯網具有不可替代的覆蓋優勢,是5G之補充,6G之初探。軌道與頻段資源的稀缺性凸顯,各國布局腳步加快。美國Starlink計劃至今累計發射2600顆低軌衛星,我國星網公司也于2021年4月落地雄安新區,據草根調研,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已進入實施階段,節奏不斷加快。
從戰略價值來看,由于衛星運行所需的軌道、頻譜資源具有稀缺性、排他性,且遵循先到先得原則,各國加緊布局衛星產業,產業戰略價值逐漸凸顯。
政策上,回顧“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強調,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衛星及應用產業鏈,期間我國衛星發射顯著提速;展望“十四五”,我國陸續頒布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均對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通信、導航、遙感等方向的應用創新提出要求,預計期間我國衛星產業服務下游行業應用的能力將進一步強化。
技術上,近年來衛星研制向小型化、標準化演進,成本優化,為衛星批量發射與組網奠定基礎,小衛星用途廣泛并得到多國重視;同時,火箭發射實現一箭多星,我國也積極布局可重復使用火箭研制,預計發射成本將得以進一步控制,支撐高頻次的衛星發射。
2021年,全球衛星產業規模達到2790億美元,其中衛星制造業、發射服務業、地面設備制造業、衛星服務業分別為137億美元、57億美元、1420億美元、1180億美元,衛星產業產值核心分布于中下游;我國衛星產業產值分布與全球類似,衛星應用領域,2020年導航、通信、遙感領域收入規模分別為4033億元、723億元、82億元。
投資思路 布局業務發展領先的頭部廠商
國盛證券提出,衛星通信產業鏈門檻高,技術難度大,積累周期長,格局集中門檻高,從火箭制造發射、衛星制造、衛星服務、通信技術等多個領域均存在相關產業機會,當前衛星通信產業仍處于較早期階段,產業鏈上下游均存在相關機會,建議布局業務發展領先的頭部廠商,推薦中國衛星、中國衛通、北斗星通、鋮昌科技、震有科技、海格通信等領先企業。
華西證券認為,衛星具備多種功能,可以作為提供互聯網通信服務的太空基站,可以作為實現數據轉化、交互、傳輸的太空計算機,可以作為對地面或太空進行觀測、攝像的太空相機,也可以作為能對其他衛星發動攻擊的太空武器。如同汽車的屬性已經從工業品逐步傾向消費品,衛星已經逐漸從高精尖產品進入到了工業化、批產化時代,各國近年來衛星發射的頻次也隨之大幅增長。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后,下游各應用領域需求也在不斷擴大,作為上游的衛星產業鏈有望迎來蓬勃發展。主要受益標的有臻鐳科技、鋮昌科技、奧普光電。
華安證券指出,從目前來看,B端和特種行業仍是衛星通信主要使用場景,市場空間有限。主流手機品牌開啟衛星短消息試商用或將打開C端想象空間。衛星通信技術愈發成熟,但是否形成商業規模,仍取決于用戶對于使用價值和成本的權衡。衛星通信的C端發展將遵循短報文、窄帶通信(通話、彩信)、寬帶通信發展路徑,用戶和產業規模的發展尚需時間。
智能手機搭載北斗短消息功能將需要增加一塊全新的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華安證券建議重點關注聲光電科、華力創通,其次建議關注北斗星通、中海達、華測導航、海格通信、振芯科技等在行業端具備導航、通信芯片和板卡研發能力的廠商;我國衛星互聯網距離商用仍有一段距離,但是低軌衛星星座建設的大幕已經展開,相控陣和高增益天線技術尤為重要,建議關注星載T/R組件芯片供應商鋮昌科技、以及T/R組件龍頭國博電子,其他有望受益的標的包括天銀機電、國光電氣、復旦微電、光迅科技、臻鐳科技、歐比特、天奧電子等。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