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8月策略: A股結構性機會猶存
4月底以來,市場各大行業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彈,汽車、電新產業鏈反彈幅度最大,做多資金在充分反彈之后,有明顯退潮和兌現收益的傾向。針對8月份,機構認為,A股在經歷了5月、6月的上漲,以及7月的調整之后,或呈現“下有底、上有頂”的震蕩走勢,聚焦細分行業,挖掘個股機會,是應對8月行情的最佳策略。
華鑫證券:
業績利空尚未出盡
海外美聯儲7月加息75BP,節奏上符合預期,后續加息節奏取決于未來兩個月的經濟數據。外圍消極因素有所緩解,對A股影響邊際減弱。
國內定調偏穩,淡化經濟增長目標,強調疫情防控。穩增長存在底線思維,保住核心生產、經濟大省發力、專項債務限額、政策性金融工具、穩地產保交樓、平臺經濟亮“綠燈”六大政策抓手可為下半年弱復蘇托底。
海外擾動雖有緩解,但國內宏觀政策增量有限,A股業績利空尚未出盡,8月市場延續震蕩修整。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預計調整幅度不會太大,結構性機會猶存。震蕩行情中,成長為矛,消費為盾。關注三大主線:中期業績驅動的能源金屬、通信設備、光伏設備、電池和軍工等高景氣成長板塊;受益于流動性充裕和政策加碼的新能源汽車、汽車芯片、數字基建相關的TMT板塊;消費修復利好的白酒、非白酒、化妝品、家電。
光大證券:
警惕業績的“灰犀牛”
7月份市場整體震蕩下行,市場前期已經充分反映了疫情之后經濟的改善、防疫的緩和與政策的支持,當前基金倉位已經重新回到高點,并且再次出現了顯著的集中。但市場近期并沒有觀察到增量資金的流入,而是以存量資金為主。目前市場已經接近了環比改善的拐點。PMI數據開始下行,這與2020年4月份之后的情況是類似的。除了經濟數據之外,企業盈利、微觀流動性等方面可能也面臨著壓力。
根據目前已披露的中報業績預告情況,中報企業業績將會面臨非常顯著的壓力,預喜率接近歷史最低水平,同時多數行業業績負增長個股占比超過50%。但目前的盈利預期仍沒有出現調整,這一現象也符合歷史規律,7月份盈利預期通常會是小幅上調,2020年也不例外。但8-10月份,盈利預期可能會出現非常顯著的下調。從歷年來看,一季報之后盈利預期的超季節性調整對于市場行情會有顯著影響。雖然市場對于中報已經有了一定的預期,但從不確定到確定的下行,市場仍然會有反應。未來業績披露以及盈利預期的調整將會是市場需要警惕的“灰犀牛”。
雖然7月份市場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三季度市場仍將處于震蕩下行的區間之內,市場未來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調整,底部仍需要整固。市場調整過程中,前期滯漲行業可能會有相對更好的防御性。推薦歷年盈利預期比較穩定的穩增長與消費類行業,建議關注盈利有望保持高增長的部分行業,如煤炭、有色金屬、基礎化工等。
東方證券:
關注確定性更強的成長股
7月的7天逆回購出現多次20億元至30億元的地量,使得資金做多的意愿進一步降低。板塊間輪動乏力,主要原因在于兩個:一是多數行業二季度甚至下半年的復蘇節奏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特別是地產鏈和大消費;二是今年中報季權重股基本面壓力比較大,醫藥、消費、中游制造等眾多龍頭股中報呈現一定壓力,也導致了全市場板塊輪動較為乏力。
從實際7月份市場的表現來看,風格分化極大。小市值表現更好,而龍頭風格則出現了明顯的調整;背后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今年上半年整體偏股型基金發行規模較去年同期出現較大回落,承接資金不足,影響了權重股的表現;二是成長景氣細分的選擇和吸引力在提升:從7月指數風格上而言,中證1000等中小風格指數明顯走強,說明市場的主線其實還在景氣和成長上面,只不過市值上有進一步的下沉。
具體配置方面,在存量資金博弈、宏觀求穩的基調下,8月看好確定性更強的成長方向,以及上游成本壓力緩解的制造方向;行業主要為光伏和風電(細分行業需求景氣)、新材料(成本端壓力緩解、景氣度上行)、軍工(信息化、元件、材料、分系統及總裝)。
國金證券:
業績是市場反轉的核心動力
短期來看,疫情修復和政策密集出臺等驅動反彈因素邊際走弱,階段性反彈進入波動加大階段。此外,短期市場或受到中報業績擾動,疫情零星復發,對市場風險偏好也有一定影響。
8月進入中報密集披露階段,市場面臨較差業績的考驗。盡管市場對中報業績是全年底部形成了一致預期,但定量上業績增長差到什么程度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市場階段性波動加大的背景下,中報業績的低增長甚至負增長或對市場形成進一步壓力。從時間上來看,公募、外資和保險重倉公司基本集中在8月中下旬披露中報。
中期來看,下半年市場逐步從反彈過渡至反轉,指數或創新高。業績反轉將是驅動市場趨勢反轉的核心動力,即使下半年經濟缺乏彈性,利潤率改善邏輯不容忽視。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