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觀點:下半年經濟面臨哪些挑戰?專家建議發行特別國債籌錢,給老百姓發現金或者發消費券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2.5%。在受到疫情深度沖擊的情況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0.4%,取得正增長實屬不易。要實現全年5.5%的增長目標,下半年依然將面臨重要考驗。
近日在百度財經、北大國發院、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出品的“下半年政策展望”系列直播中,圍繞“如何應對年輕人就業壓力,下半年經濟面臨哪些挑戰?”主題。

華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牛播坤指出,二季度經濟數據,不管是出口還是基建,都有一些超預期的亮點,特別是6月份經濟,走出了一個慢修復的特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南南學院執行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指出,增速本身并不太說明問題,但背后的原因需要搞清楚,二季度經濟下行主要原因在于房地產,挖了大概-4%~-5%大坑。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郭磊也指出,市場此前對二季度經濟預期有所高估,原因在于高估了建筑業增加值。6月份地產數據降幅比上個月擴大,從開工到施工,回落趨勢比較明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強調,下半年應該注意房地產、村鎮銀行、疫情發展、年輕人失業等風險點。要保持戰略定力,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同時精準施策,解決這些風險點。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經濟學講席教授盧鋒看來,二季度經濟數據雖然低于市場預期,但是也說明政府對經濟數據的客觀性比較重視。
關于就業問題,盧鋒建議年輕人“騎驢子找馬”,處于就業狀態下,會學習到很多東西。張燕生則建議年輕人不要有任何幻想和僥幸,要從實際出發,從今日可以得到的工作崗位開始。姚洋則強調,要讓更多人能找到工作,就要穩定經濟預期,讓大家可以安心地旅行。在郭磊看來,短期內只有穩增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牛播坤指出,今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速13.2%,特別是5-6月份增速超出了市場預期。出口接下來可持續性怎樣?張燕生表示,下半年進出口將受到全球外需形勢影響,包括美國、歐洲通脹力度,全球經濟衰退等。盧鋒特別強調,從美國、歐洲的數據來看,消費重點正從商品向服務貿易轉移,這些因素會使下半年出口呈現慢慢回落趨勢。在郭磊看來,中國作為全產業鏈經濟體,和東盟中低端制造業之間會形成上下游關系,這是未來出口的主要方向。
關于通脹,郭磊指出,全球通脹已經出現觸頂緩和的特征,下半年通脹更多表現在CPI上。過去10-15年傳統低通脹已經過去了,過去10年中樞彈性會變得更大。張燕生認為,中國將會保持戰略定力,即使出現輸入性通脹因素,下半年財政貨幣政策還是會保持審慎。
下半年如何穩住經濟?姚洋指出,投資功效越來越低,而且投資的乘數效應沒有消費大,還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消費方面。他建議政府發特別國債,給老百姓發現金或者發消費券。張燕生建議,出臺直接穩消費的措施,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郭磊則認為,出口是外生變量,消費可能會存在天花板效應,投資能夠填補消費缺口,增量財政政策工具和穩地產投資是兩個重要抓手。
1、二季度經濟增長預期低于預期 房地產數據是重要拖累
牛播坤:二季度經濟數據,不管是出口還是基建,都有一些超預期的亮點,特別是6月份經濟,走出了一個慢修復的特征。如何看這些數據?
姚洋:二季度經濟增長數據還是比較低的,只錄得0.4%增長速度,這和一般市場預期相比屬于低位,下半年必須達到8%的增長速度,才能實現全年5.5%的增速。如果下半年潛在增長率達到6%,全年大概就是4.4%的增長速度。增速本身并不太說明問題,我們要從數據后面看到二季度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
二季度出口比較旺盛,特別是5、6月份出口非常旺。這樣的情況下,增長速度還落得這么低,原因可能是國內需求不太旺盛,房地產掉得太厲害。Top100房企上半年銷售額腰斬,下降51%,全國大概下降30%,房地產給經濟挖了一個可能-4%~-5%的大坑。
張燕生:第一句話,疫情要防住。疫情對上海、長三角、京津冀、廣東等地上半年經濟影響非常大。上半年北京增速只有0.7%,二季度是-2.9%;上海上半年是-5.7%,二季度是-13.7%;廣東上半年是2%,二季度是0.7%。
第二句話,經濟要穩住。穩投資、穩市場主體開始出現成果,但是穩消費和穩房地產下半年要重視。
第三句話,發展要安全。從上半年國際國內情況來看,需要注意全球性通脹、全球衰退、斯里蘭卡國家破產、能源和糧食安全、俄烏沖突變化。
國內來講還應該注意房地產、村鎮銀行、疫情發展、年輕人失業等風險點。一方面要保持戰略定力,保持宏觀杠桿率的基本穩定;另一方面也要精準施策,解決目前經濟的一些風險點。
盧鋒:二季度經濟數據雖然低于市場預期,但是反過來也說明政府對經濟數據的客觀性比較重視。增長雖然不及預期,但有一個明顯好轉的態勢,還是令人鼓舞的。
但是消費和生產恢復并不同步,到今年5月份,工業生產指數較2019年年底增長了20.7%,而消費零售可能還不到2019年12月底的水平。
還有一個特點特別值得關注,那就是內需和外需的關系。2020年-2021年,外需對GDP貢獻平均在20%出頭。疫情前大概十年時間,外需對GDP的貢獻基本是負的。
出口增長太快,貿易順差增長太快,實際也給我們帶來了貿易條件惡化的損失。盡管我們的匯率相對是靈活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在貿易條件上還是遭遇不利的影響,給我們國民福利帶來問題。
郭磊:第一,經濟還是比較有韌性的,到二季度末6月份,長三角產業鏈明顯好轉,比如汽車、機床、工業機器人這些領域。
第二,經濟還是明顯低于潛在增速,特別是第二產業,整個增加值同比二季度只增長0.9%,第二產業用電量只有1.3%,這還是在非常低的狀態;第三產業同比還是在負增長區間,-0.4%。
第三,政策相對還是比較積極的,特別是財政政策。特別是到了6月份,這個月基建增速大口徑之下到了12%的同比,這比市場預期還是要稍微高一些的。
第四,結構性的壓力。市場本來預期二季度GDP應該在百分之一點幾,為什么是在0.4%呢?這里面有一塊被高估了,就是建筑業的增加值,因為相對工業來說,建筑業的增加值不是特別透明,也不是特別容易跟蹤。6月份地產數據幾乎是唯一降幅比上個月擴大的,從開工、施工這塊,回落趨勢還是蠻明顯的。
2、關于就業專家建議“騎驢子找馬” 在過渡的過程中尋找更好的機會
牛播坤:二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回落,與此同時,16-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反而是在持續上升的。6-7月份是畢業季,有短期因素擾動。往后看,到底應該怎么來化解和應對年輕人就業的壓力?
盧鋒:最新的失業率數據,其實是喜憂參半,整體失業率實際是回落的,但青年失業率還是上升的。青年失業率有非常強的季節性,通常7-8月份達到峰值。
原因在于,宏觀形勢受到沖擊和擾動,導致勞動力市場摩擦,增加了青年失業率比較高的困難局面。
牛播坤:您對現在找工熱的年輕人有沒有一兩句寄語呢?
盧鋒:宏觀政策的角度還是要穩增長這個大盤,使得勞動力崗位需求增加。對年輕人來講,到制造業工廠里過渡一段是有道理的。俗話說騎驢子找馬,先騎上這個驢子,這點非常重要。找到了工作,不管怎么樣,哪怕是實習,處于就業的狀態下,會學習到很多東西。經驗增加了以后,年輕人的優勢就可以發揮出來了。抓緊找到能接受的工作,有一個崗位先干起來。
牛播坤:大家還是要在干中學,在過渡的過程中尋找更好的機會。
張燕生:年輕人就業問題既有短期的疫情因素,也有中期的結構調整因素,更有長期變局的因素。對年輕人來講,不要有任何的幻想和僥幸,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從今日可以得到的工作崗位開始。
相信未來30年,調整期會一步步走向佳境,年輕人的工作崗位還會一路向好。躺倒還是奮進?躺倒就會出局,奮進才能搭上未來30年的快車。
姚洋:年輕人找工作一定是找新崗位,年輕人的失業率提高說明我們新崗位創造是不足的。下半年要想讓年輕人失業率回落,讓更多人能找到工作,就要穩定經濟預期,讓大家可以安心地旅行。對未來的預期穩定下來了,大家就會開始招人了。
郭磊:第一,經驗來看,2018年、2019年GDP增長1個百分點差不多能帶動200-220萬的就業。這兩年數據可能沒那么清晰了,但道理是一樣的,目前本質上還是GDP增速還不太夠。
第二,服務業不景氣。這和居民生活半徑縮短有關系,服務業是吸納就業大戶,特別是年輕人群的就業。
第三,企業不到一定程度不太容易裁員,大家一起共渡難關,但不太容易招聘。這是帶來目前結構性就業壓力的一個原因。
此外,今年是畢業生大年,有1076萬大學畢業生,比去年多167萬。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導致目前我們結構性就業壓力應該還是蠻明顯的。方法的話,短期內也只有穩增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下半年進出口放緩但有韌性,東盟是未來出口的主要方向
牛播坤:去年下半年,各家市場機構預計今年出口增速會下來,但今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速13.2%,特別是5-6月份增速超出了市場預期。怎么看當前出口接下來的可持續性?
張燕生:去年我們進出口是21.4%,連續過5萬億美元大關、6萬億美元大關,訂單轉移的因素可能是重點。今天其他經濟體恢復比較快,應當講訂單轉移的問題實際出現了,尤其4月份的時候,一是在國內轉,二是在周邊轉。4-6月份,中國和越南之間實際有種反向的聯系,很大程度越南的出口受到中國供應鏈轉移的影響。
下半年進出口還將受到全球外需形勢影響——包括美國、歐洲通脹力度,全球經濟衰退等。
郭磊:二季度出口有點超預期,可能和幾個因素有關:第一,匯率條件整體來說比較有利,美元兌人民幣匯率4月份差不多在6.4,5-6月份基本都在6.7左右。
第二,海外高通脹背景下,價格因素還是比較有利的,無論是中國出口價格指數還是美國進口價格指數目前同比都在高位。
展望下半年,可能有兩個特點,一是放緩,二是韌性。
出口方面,結構性因素值得去關注的,例如二季度對東盟出口處在非常高的狀態。中國和東盟之間的經濟關系不只是競爭的關系,中國作為全產業鏈經濟體,和東盟中低端制造業之間會形成上下游關系,這是未來出口的主要方向。
盧鋒:分析出口強的原因,第一,國外需求相對比較強,雖然緊縮政策在開始做了,但目前增長水平、總需求狀態還是相對比較強的。
第二,國內供給能力的配套性,中國在給定的狀態下,生產率以及可貿易部門的增長速度比國外還是要顯著得快,會積累一些基本的競爭力。
從美國、歐洲的數據來看,從總需求和價格數據看,消費重點正在從2020年和2021年的商品向服務貿易轉移,這些因素會使得中國下半年出口呈現慢慢回落的總趨勢。
姚洋:所謂的“脫鉤論”是不成立的,沒有所謂的“脫鉤論”,中國和世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世界也離不開中國。俄烏沖突之后,歐洲要進行能源轉型,所對中國的依賴反倒是增加了。今年一季度,歐盟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元器件翻了一番還要多。
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有很強的貿易互補性,東南亞國家出口多了,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都會增加,因為中國的產業升級了。
世界的基本格局沒有變化,中國的工業實力在日益增強,未來10-20年看不到任何國家會替代中國,同時中國產品出口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去年我們出口了55萬輛新能源汽車,今年第一季度就出口了20萬輛,照這個速度下去,今年出口80萬輛。中國的電動車在十年之內重復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所走過的路是極有可能的,中國的電動車已經占到歐洲市場的10%,這個比例還會增加。
4、促消費:發行特別國債籌錢,給老百姓發現金或者發消費券
牛播坤:下半年除了出口和地產政策的調整,基建上半年也是亮點,下半年穩住經濟還有什么建議?如何實現5.5%的增長目標?
張燕生:下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是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需求。穩需求重點是穩投資,穩消費重點是穩市場主體。第二部分是服務業,包括倉儲、物流、運輸、餐飲、航空等。還有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
最大的問題還是消費,需要出臺直接穩消費的措施,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如果能借這次穩經濟、穩增長,把更多新蛋糕分配給老百姓,對增加消費會是個拐點。
盧鋒:整個增速低,要穩大盤。結構上,內需太低,出口都是超預期的。工業增加值增長還是很好的,制造業投資比較飽滿。基建投資是個政策變量,隨著穩增長發力、上項目,也能夠完善。
消費是短板,怎么能提振它?消費最大的限制一是收入,二是疫情。宏觀政策新的調配設計,應以促進內需為重點。
張燕生:穩消費有非常多的辦法,核心問題不是在具體措施上。這次新冠疫情對我們是次轉變的機會。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這么低,難道還不是當務之急嗎?
姚洋:投資功效越來越低,而且投資的乘數效應沒有消費大,還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消費方面。政府還是有些辦法可以做的,就是給老百姓發現金或者發消費券。
錢從哪來?發特別國債。拿特別國債籌來的錢給老百姓,另一方面也要解決基層公務員的工資問題。發揮各地的積極性,發現金或者發消費券,由他們自己決定。當然,更主張直接發現金,因為這對老百姓來說福利是最高的。
牛播坤:當前政策非常關注就業和消費問題,也是難度相對比較大的問題。
郭磊:今年下半年,我個人比較傾向于穩投資。三駕馬車來說,出口是外生變量,消費可能會存在天花板效應。投資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填補消費這一塊缺口,今年下半年至少在兩個點有想象空間。
一是,增量財政政策工具。通過公共部門的支出,去彌補一部分總需求。
二是,穩地產投資。銷售在6月份已經降幅收窄,但地產的新開工、施工在進一步回落。今年下半年,地產投資可能是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拖累,這塊至少要穩住,否則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的特征會比較明顯。
5、全球通脹已經出現觸頂緩和的特征 下半年通脹更多表現在CPI上
牛播坤:新一輪的豬周期已經啟動了,大部分市場人士都認為,CPI會階段性“破3”,這是長期價格上升,還是階段性的問題?
盧鋒:中國最突出的問題還是總需求,特別是內需不足的問題。在疫情和現行疫情防控政策背景下,通脹在可見的未來很難變成主要矛盾。
牛播坤:盧老師認為,通脹不是下半年要關注的重要矛盾?
盧鋒:要關注,但不是主要矛盾。
張燕生:美國通貨膨脹恐怕是長期的,而且美國不會為了控制通脹而付出一場嚴重衰退的代價。對中國來講,明顯地可以看到,決策者心里頭有句話,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決不能像2009年那樣大水漫灌。今年財政赤字始終保持2.8%,即使出現輸入性通脹因素,下半年財政貨幣還是會保持審慎的。
牛播坤:郭磊你怎么看?市場分析人士也認為,下半年CPI可能要階段性“破4”。
郭磊:短周期角度來講,全球通脹可能已經出現觸頂緩和的特征。比如大宗商品,這輪有色是從4月份開始調整的,糧食是從5月中旬,原油是從6月份。
上半年,供給因素其實占據很大的定價比重,而往年中去走,需求因素在上來。需求端來說,目前歐美經濟在制造業庫存一輪周期的頂部,伴隨著庫存的回落,經濟應該會進入放緩期,對應一般大宗商品或CPI指數同比回落期。
對全球通脹來說,另外一個特征是結構的輪換,向下游去輪換。比如部分食品,美國的服務業,中國的豬肉等環節,會更多地表現在CPI通脹上。
因為10月份是原油和豬肉基數的拐點,如果過3%,應該是一個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同時核心通脹又比較低。所以,對于政策實質性的擾動理論上不應該特別大。
拉長一點看中長期,比如未來5-10年,我傾向于認為,傳統通脹的中樞和彈性可能會顯著大于過去10年。
張燕生:可能不僅過去10年,是過去30年。
郭磊:非常認同,產能過剩是過去10年、20年很重要的因素,現在這塊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相當一部分行業現在產能已經不過剩了。
第二,全球“碳中和”、清潔能源計劃會壓制傳統行業的資本開支,這部分帶來的預期效應非常強。
第三,很多新興產業對上游原材料是存在廣泛需求的,這點在過去兩年越來越清晰。
第四,如果人類走出這波疫情,被壓制3-4年的資本開支可能會有回補的過程。
第五,全球地緣政治、貿易保護這些因素也會降低供應鏈的效率。
所以,從中長期角度來看,過去10-15年傳統低通脹已經過去了,過去10年中樞彈性會變得更大。
牛播坤:下半年要關注什么風險?
姚洋:最大的問題是疫情反復,而且新的變種出來之后,我們對它的特性了解的還是不太全面。
張燕生:最近發生了一系列、一連串問題,而這些問題在過去不太發生,涉及到銀行、涉及到房地產等。這種情況下,對工商界來講是個大浪淘沙的考驗。
盧鋒:風險是三塊,一是疫情。二是外部緊縮政策,會帶來經濟下行的風險。三是一些結構性的風險。
郭磊:海外這一輪在庫存周期回落,又面臨密集政策收緊,如果真的出現衰退特征,中國的需求也很難逃脫影響。目前我們經濟處于潛在增長率以下,出口是彌補消費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出口增速下降,我們總需求不足的特征就會更加明顯。這塊風險還是值得去關注的。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