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證券2022年中期資本市場峰會在成都舉行
7月13日,浙商證券2022年中期資本市場峰會主論壇在四川成都開幕。論壇由浙商證券主辦,平安銀行協辦。浙商證券董事長吳承根、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分別發表致辭,并代表雙方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浙商證券研究所發布業內首份投研產品使用說明書。
本次峰會于7月12日至15日在成都舉行,匯集了500余家上市公司、400余家以公募基金為主的近千名機構投資者、50位行業頂級專家,為上市公司、專業機構投資者及業內資深專家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共同展望資本市場發展趨勢,推動資金端與資產端有效對接,助力中國企業價值發現,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打造“商行+投行”典范,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吳承根在致辭中表示,浙商證券作為一家全國性展業的綜合性券商,歷經多年的發展,各項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目前,已擁有130家分支機構,遍布全國22個省份,總資產規模超千億元,投行、期貨、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四大主要業務均進入了行業前二十。浙商證券將研究所定位為公司的“頭號工程”,致力于打造全國一流白金研究所,為上市公司和財富管理、實體企業與資本市場搭建深度互動交流的平臺。
胡躍飛在致辭中表示,在當前復雜形勢下,較多企業面臨成本漲、轉型難和資源缺三大主要挑戰。為此,平安銀行持續鍛造“三項能力”以幫助企業解決困難。第一,支持客戶應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三真能力,即真行研、真甲方、真投行;第二,支持客戶應對降本增效的產業數字化服務能力;第三,支持客戶應對資源整合需求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堅持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結合,積極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服務人們追求美好生活。
論壇現場,平安銀行與浙商證券簽署了《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浙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雙方在信息溝通與共享、投研服務合作、財富管理、券結業務、客戶服務與投行業務、資管理財業務等業務領域共同開展合作。
本次合作是浙商證券研究所深入踐行“深耕浙江、擁抱銀行、扎根產業”三大戰略,特別是“擁抱銀行”戰略持續發力的重要成果,是雙方全力打造“商行+投行”模式的所見略同,是白金研究與頂尖財富管理能力的珠聯璧合。協議簽訂后,雙方將進一步打造“銀行-機構-產業”投資生態圈,打通“大財富-大資管-大投行”雙循環,在探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產品手冊業內首發,浙商研究彰顯成色
當前,投研賣方市場,呈現百家爭鳴的格局。為了讓客戶能夠最快速度捕捉到最有價值的信息,此次論壇上,浙商證券研究所創新推出了業內首份投研產品使用手冊——《浙商研究產品使用手冊》。
手冊屬于業內首創,浙商研究所對研究產品進行了細致梳理,從精度、深度、熱度三個維度出發,以系統化、標準化、創新化為特色,按重要程度將投研產品與投研活動劃分成AAA類、AA類和A類。其中AAA類投研產品突出推薦的精度,包括浙商重大推薦/重點推薦、三年一倍股、重大分歧股、月度十大金股等產品,是浙商最嚴標準把關,最高級別的推薦。但凡貼上浙商“重大推薦、重點推薦、三年一倍股”標簽的推薦,值得投資者高度重視和深度研究。
浙商證券研究所所長邱冠華表示,“推票堅定、跟蹤密切、精萃輸出、信息速遞”——這16個字總結了浙商研究所投研產品的特點。這本使用手冊匯集了浙商研究所全所的智慧與精華,是研究自信、品牌自信的重要體現。這份自信的背后是研究所跨越式發展的強力支撐,是對未來發展戰略的道路自信。
2020年以來,浙商證券研究所憑借專業、深度的研究,在公募保險機構的研究排名穩步提升,平均研究排名進入前十;在各類外部權威媒體評選中屢創佳績,其中2021年新財富評選獲得進步最快研究機構第一名、連續兩年蟬聯新財富最具潛力研究機構第一名;人員規模從最初的70人擴張至近250人;純研究傭金從最初的0.3億元激增到5億元,最新單月研究傭金已經進入5000萬元-6000萬元區間。
邱冠華表示,浙商證券研究所將持續加強產業鏈研究,助力機構投資者挖掘細分行業賽道機遇,力爭成為一家對上市公司研究最廣最深、跟蹤最緊最好、服務最全最優的券商研究所。與此同時,積極幫助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市場展現價值,加速產業聚集和技術革新,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探索一條創新之路。
熱點問題權威解讀 產融雙驅賦能生態
論壇期間,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圍繞當前財政熱點問題展開解讀。他認為,當前財政政策依舊存在增量空間,并對是否發行抗疫特別國債、是否實施預算調整方案提高赤字率、基建投資是否加碼、消費刺激有何新舉措等發表精彩觀點。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對中國居民資產負債表未來進行展望,就家庭負債依舊有增長空間、要做負責任的負債、警惕機構性風險、市場依舊有溫和預期四個主要觀點進行展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從中國新能車產業角度出發,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十四五”發展建議及新能源汽車發展情況進行深度分享。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發表主題發言,他認為,常態化檢測護航之下的復工復產卓有成效,制造業與服務業景氣度快速回升,“人員流動恢復是最大預期差”判斷持續驗證,提示重點關注與之相關的航空、機場、旅游、酒店、餐飲等消費產業鏈。
除主論壇外,本次峰會還有20多場分論壇、500余家上市公司交流和10余條周邊特色調研路線同步進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