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行業頭部競爭加劇 拉卡拉新賽道已見成效
7月6日,人民銀行官網更新已注銷許可支付機構名單,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超過68張支付牌照被注銷,目前支付牌照僅余203張。
68張被注銷的牌照大多數都是預付卡受理牌照。在移動支付非常便捷的今天,預付卡消費場景已非常有限,因此大量主營預付卡業務的支付機構難以持續盈利,牌照注銷也在情理之中。
據悉,第五批支付牌照的續展工作即將在年內到來,或將繼續有支付機構“掉隊”。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支付行業競爭加劇,一部分業務同質化嚴重、缺乏商戶資源的支付機構,或將在未來競爭中逐步失去發展空間,陸續退出,行業“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加劇。
支付市場仍在增長
盡管支付牌照持續縮量,但支付行業的市場規模卻仍在不斷增長。據測算,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在2021年達到了303.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另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中國線下收單市場總交易規模已于2019年突破60萬億元人民幣。之后受疫情影響,零售市場線下交易量有所下降。不過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從全國范圍看,大部分地區線下零售、餐飲、文娛等業態都呈現恢復的態勢,線下消費持續回暖。
線上線下消費市場的趨勢表現,為支付行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期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產業年報2022》顯示,2021年我國支付產業保持高質量發展,產業內各類型機構運行良好,業務規模與客戶規模穩健增長,服務實體經濟成果顯著。
數字人民幣或影響競爭格局
從競爭層面看,支付行業當前頭部機構的市場格局相對穩固,但隨著數字人民幣的快速發展,或將一定程度上影響競爭態勢。
今年4月,央行宣布有序擴大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增加至23個。而后各地紛紛開展數字人民幣相關試點活動,相關數據顯示,使用數字人民幣消費的金額和人數都呈現大幅增長趨勢。
眾多支付機構也在積極擁抱數字人民幣,借助數字人民幣契機提升自身市場空間。以首批兩家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以下簡稱“央行數研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支付機構拉卡拉為例,目前拉卡拉已完成與央行數研所以及七大國有數字人民幣運營銀行的系統對接,并推出了數字人民幣聚合支付、錢包、手環等產品。借助數字人民幣,拉卡拉正在逐步擴大商戶覆蓋范圍。
拉卡拉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公司在數字人民幣上的投入和運用推廣幫助公司進入了眾多此前公司未覆蓋到的大中型商戶,包括物美多點、百聯集團、見福便利、圓明園景區、華熙商圈等,雖然數字人民幣受理尚未開始收費,但公司籍此進入的商戶已經為公司帶來傳統掃碼、刷卡等支付方式的收益。”
由此可見,數字人民幣支付方式的興起,或將為支付行業帶來新的不確定性,未來頭部機構的市場格局也或將因此有所變化。
業務模式逐漸多元 跨界發展考驗機構綜合實力
除了專注于支付業務本身之外,各大機構也在以支付為原點,向更多元的業務模式發展。需要指出的是,支付收單業務的利潤本身很微薄,單一的業務結構難以支撐未來增長空間。因此,支付機構紛紛開啟轉型之路,向企業數字化服務商方向發展,打造更為多元的業務布局。
有分析人士指出,各家機構主動求變的做法,不僅將自身從費率競爭的惡性循環中拉出,也為商戶的經營發展提供更多選擇。目前已有多家支付機構推出SaaS產品,為商戶提供基礎的數字化經營工具。不僅如此,隨著服務的不斷深化,支付機構也關注到商戶更深的經營痛點——數字化工具或許能夠提升部分效率,但更為重要的降本增效還需要對整體產業鏈進行改造賦能。
以拉卡拉為例,其重點開發的云超門店數字化經營平臺能為商戶提供一站式采貨的云掌柜,幫助數字化經營的云當家,以及智能訂單、智能倉儲、智能配送等五大系統,對接品牌商、經銷商、倉配平臺、門店以及銀行,為商戶提供支付、IT、貨源、物流、金融、品牌、營銷等全維度的服務。據其2021年報數據,云超門店數字化經營平臺在七個城市試運行,入駐經銷商超過500家,接入零售門店1.2萬家,復購率超過55%,雖然受疫情影響,依然實現了3.15億元GMV(商品交易總額)。
當然,像拉卡拉這樣深入供應鏈進行賦能升級并不是一件易事,背后需要強大的資金、資源及技術支撐。一方面,牌照持續縮量,競爭加劇;另一方面,數字人民幣、商戶數字化經營等新機會涌現。支付市場中的眾多玩家正站在十字路口,未來局勢或更加復雜,判斷最終勝者還為時尚早。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