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商制度有助提升流動性 科創板“試驗田”探索走在前沿
隨著科創板做市商制度的正式落地,已有券商躍躍欲試。本周,方正證券在發布的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中提出擬申請開展科創板做市業務引發外界關注,這是官宣科創板做市制度正式落地后,首家在股東議案中提及要申請該項業務的券商。
流動性有望加強
2022年5月13日,證監會正式發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以下簡稱《做市規定》),將在科創板引入股票做市商機制,后續證監會將指導上交所發布相關業務細則。
科創板做市商制度年初完成征求意見,時隔3月正式落地。科創板做市從提出到落地歷經近兩年時間,首次提出是在2020年6月18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陸家嘴論壇中表態“推進科創板股票納入滬股通標的、引入做市商制度”;2022年1月7日證監會發布《做市規定》征求意見稿,后于2022年2月6日結束征求意見。
相較征求意見稿,《做市規定》進一步從嚴要求做市商申請條件,明確業務資格可拓展至其他交易所。
“科創板整體流動性較好,成長性居各板塊之首,立足后發,吸取成熟資本市場經驗,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有助于進一步增加個股流動性、抑制個股價格大幅波動。”銀河證券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TMT/科創板研究組長吳硯靖分析認為,“注冊制IPO常態化背景下,科創板市場容量將持續擴張,部分個股流動性緊張問題將逐漸顯現。境外實踐表明,做市商制度是增加個股流動性、抑制價格大幅波動的重要手段,我國已于2014年8月在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為科創板做市商制度順利推行積累了經驗。”
根據Wind統計,年初至今,科創板日均流通市值換手率為2.45%,略高于上證主板A股的2.08%,個股日均成交額約9500萬元,科創板總成交額占全A成交額日均4.14%。從2021年年報數據和2022年一季度數據來看,科創板成長性遠優于其他板塊。
實際上,早在2014年8月份新三板就引入了做市制度,同樣力圖提升市場流動性。根據Wind進一步統計,自2014年8月份引入做市商制度以來,新三板成交量迅速抬升,至2015年2月份做市成交額占比就超過50%。疊加2015年牛市行情,市場活躍度達到新高度,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總成交額同比增長97%。
券商已經躍躍欲試
我國券商重資產業務以自營業務為主,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此外,方向性策略為主的重資產業務受行情影響波動較大。自2019年資本市場深化改革以來,重資產業務的方向性發生轉變,其中,屬于非方向性業務的做市可以熨平業績波動,同時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或將成為券商未來的利潤增長點。
此次,方正證券在議案中介紹到,2022年5月,證監會正式發布了《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在科創板競價交易基礎上引入做市商機制。因此,方正證券擬向監管部門申請并開展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
而對于開展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的必要性,方正證券分析,公司開展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可以拓寬公司業務范圍,增加業務種類,分散業務風險,增強差異化競爭能力,提高公司整體抗風險能力,拓寬業務收入渠道,提高股東回報,公司可以更好地參與資本市場試點改革。
實際上,2022年1月《試點規定》(征求意見稿)發布后,國內各大券商都已開始準備申請此項業務。
目前,科創板做市商試點資格條件包括:最近12個月凈資本持續不低于100億元;最近三年分類評級A級(含)以上等。同時符合上述兩項“硬指標”的券商有26家。
東方證券則表示,此次科創板做市填補了A股無做市交易制度的空白(之前僅在債券、商品、ETF、新三板等領域有做市制度),待其運行成熟之后有望向A股其他板塊推廣。權益市場做市對券商來說意義重大,不僅將豐富券商去方向化自營業務的選擇,也將有效降低自營投資表現波動性,提升券商整體業績的穩定性與韌性。
市場人士表示,從科創板開市近三年,回顧過去三年,科創板從無到有,創新性制度不斷落地,科創板“試驗田”中的探索始終走在前沿。 記者 劉揚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