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筑、深耕、思變,碧桂園:穩穩地邁進“而立”之年
剛剛過去的2021年,用“熬”這個字來形容地產行業頗為合適。這一年,樓市降溫、土拍遇冷,部分高負債房企由于資金鏈緊張,陷入債務違約、經營困難、項目停工等危機之中。
而在眾多已經公布的上市房企財報中,碧桂園的數據引起了記者的關注。2021年全年,碧桂園實現營業收入5230.6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約為5580億元,權益合同銷售面積約為6641萬平方米。統計顯示,2015年至2021年,碧桂園權益合同銷售金額復合增長率達29%。
如果同樣將上述信息也轉化成一個字去表達,那就是“穩”。而隨著記者研究的深入,發現這份財報取得如此成績的背后,蘊藏的是碧桂園這家正值“而立”的房企對時代脈搏的思考。
穩筑,回款率連續6年超過90%
除了權益合同銷售金額7年來穩步增長外,碧桂園的權益回款率也已連續6年達到90%或以上。2021年全年,碧桂園權益物業銷售現金回籠約為5022億元。
此外,碧桂園的穩還體現在財報中債務規模、融資成本的持續向好。截至2021年年底,碧桂園總借貸余額同比下降2.6%至3179.2億元,現金短債比達2.3倍。期末凈負債率為45.4%,相比上年底下降了10.2個百分點。加權平均借貸成本較上年底下降36個基點至5.2%。同時,碧桂園可動用現金余額高達1813億元,現金儲備充足,短期償債無憂。

(碧桂園2021年度業績發布會現場)
無論是財務狀況的持續優化,還是債務規模的穩步下降,亦或是融資成本的逐年走低,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是,在“房住不炒”定位下,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2021年以來不斷完善,房地產市場不斷呈現出新的變化:商品房銷售增速明顯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放緩、銷售回款成為重要資金來源……
這更加突顯這份財報中關鍵數據取得的不易。要知道,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因銷售和現金流疲軟引起的流動性減弱、再融資受阻,穆迪等國際評級機構已下調了多家國內房企的評級。內地地產行業進入下行周期以來,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更是接連下調受評房企評級或展望達250余次。而鑒于碧桂園持續優化的經營和財務基本面,公司得以保持評級穩定。穆迪、惠譽仍維持對碧桂園“投資級”評級,標普維持公司“BB+”評級,展望“正面”。
于浪潮變動中,依舊穩立于潮頭,這是碧桂園的年報中傳遞出的極為重要的信號。
深耕,權益銷售額破5000億元
財報中傳遞出的另一個信號是碧桂園對“深耕”的堅定不移。
報告期內,碧桂園共獲取333幅土地,權益總代價約為1416億元,其中,新獲取土地85%位于五大都市圈。在5580億元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中,有68%的銷售額貢獻來自于三四線城市。
公司管理層在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要更加聚焦于以大都市圈為首的一二線和強三四線城市。”而地處上海、南京兩大都市圈交匯處,又是準二線城市的常州,在碧桂園的布局體系下,顯然具有探究一番的獨特價值。
自此處回看,碧桂園與常州這座城市的結緣頗具前瞻性的眼光。蘇南區域自2013年首進溧陽,打造溧陽碧桂園、燕山公館項目,其后又落子金壇,直至2017年年底,碧桂園開啟了與常州主城的故事,翻開了深耕常州的嶄新篇章。
那一年,碧桂園將目光投向常州主城區,相繼開發壹號天禧、淺水灣、都市森林、翡麗都會等多個項目。碧桂園既是城市快速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花溪源著現場實景)
2020至2021年,碧桂園蘇南區域再迎突破,拿下了原五中地塊,在城市中心打造首個TOD項目——名門1923,隨后再進武進,獲取新月時光,并再次重倉溧陽、金壇,花溪公館、天目湖大境、花溪源著等項目相繼開盤。而每一筆深耕之作伊始,成本、設計、運營、營銷等多個部門都會第一時間進入選地環節,探討所選地塊是否與區域規劃相匹配。
在龍城這片沃土上,碧桂園蘇南區域一步一個腳印,蓬勃發展。
全國范圍內,每一座深耕的城市形成了一個點,而一個個與時代相伴并堅持口碑至上的點又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張面向全國的網。在碧桂園目前所布局的城市中,有161個地級市的市占率超過5%,其中有13個城市的市占率高于20%,55個城市的市占率在10%-20%。
市占率的優異表現換來的是銷售額的回報。在中指研究院、克而瑞等多家第三方機構統計的2021年度銷售排行中,碧桂園以全口徑銷售額7588.2億元穩居行業榜首,且為唯一一家在7000億元檔次的房企,也是唯一一家權益銷售額破5000億元的房企。
思變,機器人施工面積超過700萬平方米
穩筑而致遠方,深耕而通全局。從2021年財報數據看,碧桂園也確實無愧磐石之姿。同時,碧桂園并不滿足于眼下的成績,如何在穩中求變、求新,為可持續發展助力成為公司不斷探索的方向。
比如,要結合行業當下特征調整考核標準。在3月30日的碧桂園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上,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表示,隨著房地產行業的變化,碧桂園內部的考核標準也進行了調整,在市場上行的時候以銷售規模為考核目標,市場平穩時以銷售回款為考核目標,現在市場下行的時候則以可動用資金為考核目標。
常務副總裁程光煜則在會上提出,收并購將是公司2022年比較重要的拓展手段。據其透露,從2021年四季度開始,碧桂園就對現有合作方的項目,進行了收并購安排,已與十多家房企的80多個項目進行了談判,目前已收購了35個項目,另有30個項目還在談判中。
此外,碧桂園的發展正得到銀行機構的充分支持。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未使用授信額度約為2615億元。而在2022年3月,公司先后與招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簽訂150億元及40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分析人士認為,充足的授信額度增強了公司經營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場上所呈現的收并購等機會。
而對于未來繼續投身機器人事業的決心,碧桂園則在2021年年報的開篇就用較大篇幅進行了闡明。根據財報所述,2022年,碧桂園將全力開展智慧建造體系應用實驗,實驗成功后,將率先在公司的項目上進行推廣應用。憑借在高科技智慧建造上的優勢,公司也將積極融入國家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共同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施工中的卷揚式外墻乳膠漆噴涂機器人)
截至2022年2月底,碧桂園旗下的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蓋25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超過350個項目;累計交付超過750臺,累計應用施工面積超過700萬平方米。
財報中,碧桂園對于未來的思忖還有很多,有些已如收并購安排、機器人業務一樣取得實質性進展,有些尚處于萌芽狀態。但無論是怎樣的成績,對于如此體量的碧桂園而言,求變求新背后的不易,更顯得這種精神的難能可貴。
寫在最后
人常言三十而立,這里的立指的是立業、立身。對于邁進“而立”的碧桂園而言,于業,公司財務狀況持續優化、債務規模穩步下降、融資成本逐年走低,在行業競爭中保持穩固態勢;于身,在房地產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碧桂園保持戰略定力,精準和均衡布局各線城市,找準自身定位。2022年,這個屬于碧桂園的而立之年,其將交出怎樣的成績單,值得期待。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