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股份:成都航飛年報亮眼 新材料并表在即存想象空間
3月18日晚間,通達股份(002560.SZ)發布2021年年度報告,實現營業收入23.54億元,同比增長22.1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41.28萬元,同比減少80.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805萬元,同比減少77.80%。基本每股收益0.05元。
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子公司成都航飛營收、利潤增長較快,但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電纜業務用主要原材料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至歷史高位,從而導致公司凈利潤下降較多。
未來,公司將根據電纜業務和鋁基新材料業務的生產銷售模式對兩者進行有機整合,并持續關注銅、鋁等原材料價格走勢,積極開展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實施諸多降本增效舉措,加強營銷和采購管控,最大限度的規避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風險,為公司長期持續地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成都航飛業績亮眼
2016年,通達股份用現金形式,成功收購了成都航飛100%的股權。年報披露,成都航飛實現營業收入1.56億元,實現凈利潤5494.31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7.10%。
成都航飛專注于飛機結構零部件精密加工服務。產品包括機體鈦合金、鋁合金框、梁、肋、接頭等數控加工件,鈑金成型模具、復合材料成型模具,產品覆蓋多款主要軍用機型以及中國商飛C919、 C929等民用機型。
年報披露,報告期內成都航飛積極推進航空零部件、大型關鍵結構件及航空零部件裝配等業務的科研、生產及檢測項目實施進 程,五軸、三軸數控加工子項目產能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尤其是鈦合金結構件產能實現大幅增長。積極開展航空零部件基地建設項目和新都區航飛航空結構件研發項目建設,成為國內航空零部件行業首家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德國DST智能化航空零部件柔性加工生產線的民營企業。項目建成后,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國內飛機零部件加工單人單機、人員密集、效率低下的傳統模式,進而實現數字化、無人化、集約化、效能化的智能高效生產。
在行業內,成都航飛已形成技術水平高、研發周期短、工藝路徑優化、設備先進等整體優勢,尤其在大型復雜結構件工藝研發上具有行業領先的技術優勢。
新材料并表在即存想象空間
去年12月7日,通達股份公告擬分別受讓通達新材料20%、5%的股權。此次股權受讓前,公司持有通達新材料35%的股權。公司表示,隨著以鋁代銅、以鋁代鋼、以鋁代建筑陶瓷材料等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系列政策的推廣,國內鋁板帶箔的需求量顯著增大,通達新材料的業務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通達股份表示,通達新材料的高現金流周轉率與公司現金流周轉率較低會形成良好的互補,并且在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周期,通達新材料的高存貨周轉率可以顯著降低公司運營風險。
年報披露,通達新材料采用“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根據訂單情況合理控制存貨數量降低資金占用成本;對原材料實行統一采購,發揮集中采購優勢,降低材料采購成本;豐富各型號產品胚料規格提高產品成本率,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的生態 化循環利用降低生產成本。多措并舉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通達股份相關人士透露,公司今年一季度新設立的子公司和控股的通達新材料即將并表,未來業績增長充滿想象空間。
力爭5年內營收百億元
年報披露,報告期內通達股份制定了“十四五”規劃綱要,將緊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 目標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戰略,并以“國家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努力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為契機,聚焦發展電線電纜、航空零部件加工、鋁基復合新材料業務,打造優質軍民融合平臺。
在新冠疫情和貿易摩擦等大環境下,秉承“立足主業,深耕軍工”的發展戰略,堅持“以研發促發展”的創新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以人為本,誠信經營的經營原則,不斷優化戰略資產性能和效率,拓展產業布局。
公司通過對電纜主業、成都航飛及通達新材料生產及銷售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進一步提高整體資金運作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及經營風險,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助力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未來,公司繼續推進“立足主業,深耕軍工”的發展戰略,電纜板塊,隨著國家“新基建”的推進,公司將在鞏固特高壓導線行業地位的同時,依托新建設的特纜車間和新設立的通達久通,加大光伏電纜、長壽命無鹵低煙阻燃中低壓電纜等電纜產品的研發、生產,拓展國內外知名度高的大型總包企業集團客戶及其他民品市場。軍工板塊,繼續推進全資子公司成都航飛“航空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設項目”、“新都區航飛航空結構件研發項目”的建設,繼續尋找軍工領域優質標的,并通過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加強合作,爭取早日把公司打造成優質的軍民融合平臺。
通達股份表示,公司力爭在五年內,實現年營業收入達100億元,年利稅總額超10億元的經營目標,發展成為電線電纜行業、航空零部件加工板塊以及鋁基復合新材料行業的領先企業。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