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先抑后揚 滬深A股三連陽 地產、醫藥板塊成反彈急先鋒
本周,隨著外圍金融市場企穩反彈,滬深A股也止跌回升。本周,上證綜指下跌1.77%,報收3251.07點;深證成指下跌0.95%,報收12328.65點;創業板指上漲1.81%,報收2713.79點;滬深300指數下跌0.94%,報收4265.90點。對于下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大盤后幾日的反彈主要還是超跌后的修復性行情,投資者在操作上可繼續關注主題性板塊的修復性機會。
創業板逆市收陽
本周,大盤先抑后揚。周一、周二,股指連續大跌。上證綜指周一下跌2.61%,周二下跌4.95%。而隨著美股、港股的反彈,大盤自周三起連續收陽。上證綜指周三上漲4.02%,周四上漲2.41%,周五上漲0.31%。
記者注意到,盡管大盤短線企穩,但大盤在反彈中仍缺乏成交量配合。滬市方面,周三成交5223億元,周四成交5325億元,周五成交4284億元。深市方面,周三成交6697億元,周四成交7429億元,周五成交5621億元。不難發現,由于缺乏成交配合,大盤反彈的幅度明顯收窄。值得一提的是,創業板本周逆市上漲近2%,使得深市走勢強于滬市。
本周,港股后半周的大幅反彈也對A股形成支撐。恒生指數周一、周二連續重挫,但周三大漲9.08%,周四上漲7.04%;周五低開高走,收盤小幅下跌。此外,美股周二至周四連續反彈。
消息面上,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當地時間周三公布最新利率決議,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0.25%-0.50%區間,為2018年12月以來首次加息。美聯儲預計2022年將加息7次,至2022年底利率為1.9%,2023年底利率為2.8%。香港金管局周四宣布,將基本利率上調至0.75%。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聯儲加息同時,中國央行既不跟隨加息,也沒有降息的操作,凸顯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德邦證券認為,這幾年中國在不斷補足金融短板,比如說人民幣國際化,讓企業降杠桿、降負債,降低企業本身的風險,同時也在完善資本市場,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資渠道等。
地產、醫藥板塊逞強
本周,在大盤探底回升之時,地產、醫藥板塊成為資金關注的焦點。
地產板塊本周受到利好消息刺激走強,申萬行業128只個股平均上漲2.39%。其中周漲幅超過10%的有9只,分別為宋都股份、新華聯、天保基建、特發服務、蘇州高新、陽光城、藍光發展、我愛我家、廣宇集團,而龍頭股宋都股份連續五天漲停,周漲幅超過60%。
消息面上,3月1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問題。會議提出“關于房地產企業,要及時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風險應對方案,提出向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
德邦證券認為,從房地產投資來看,地產行業融資端成為地產投資持續好轉的主要制約因素,房企融資端壓力成為今年以來新開工增速降幅擴大的主要因素,未來如果在房地產前端銷售、后端貸款和債券融資等方面均未現明顯改善,新開工或繼續承壓下滑。針對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政策“糾偏”從2021年10月份就已經開始,以滿足房地產合理融資需求為中心的融資端改善的政策信號被頻繁釋放,但是從2021年四季度房地產行業貸款增速,以及2022年一季度房地產信用債融資情況看,地產行業融資困境并未破局。2022年一季度地產信用債融資未現改善、融資環境修復還需要時間。2022年7月份還將有高達546.31億元房地產信用債到期,融資方面的壓力或導致部分房企保障債務償付的流動性壓力繼續抬升。有機構認為,未來會有更多更大力度的需求側放松政策出臺,“因城施策”將得到更加靈活的運用,在房價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部分高能級城市限購、限售、限價等限制措施或將階段性放開。
醫藥板塊本周延續強勢,漲幅超過20%的股票有14只。龍頭股中國醫藥繼上周大漲41.71%后,本周又上漲58.91%。
主題性板塊輪番修復
對于下周市場,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在操作上可繼續關注主題性板塊的修復性機會。
華鑫證券高級經理陳先生告訴《大眾證券報》記者,大盤連續反彈三天,短線累積了較多的獲利盤,考慮到目前市場仍是存量資金博弈,操作上應注意規避高位題材股。下周,地產產業鏈有望繼續走強,可關注建筑、建材、裝飾、新材料等板塊。
中銀證券分析師朱啟兵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將2022年增長目標設為5.5%,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政策繼續發力。2月制造業PMI數據顯示,經濟仍在修復趨勢中,但高頻數據喜憂參半,市場信心恢復仍需時間。地緣政治事件擾動全球市場,一方面推高全球通脹,壓制經濟復蘇;另一方面不確定性導致美聯儲首次加息力度減弱。中期看,供給端因素導致的通脹高企疊加緊縮貨幣政策壓制需求,需關注全球滯漲風險。
興業證券分析師靳璐瑜認為,銀保監再次提及并購貸和鼓勵優質企業收并購,央行表示保持新增貸款適度增長,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證監會、外管局表示積極配合相關部門有利有效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預售資金監管、收并購、地產融資等有望改善。當前優質房企融資優勢明顯,優質房企相對受益,將迎來更大發展機會。
記者 湯曉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