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披露的大幕拉開 高景氣行業造就投資機會
進入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期,部分公司披露2021年業績預告,其中超8成的公司業績向好。在業績預期較佳的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預計業績增速水平在60%以上。對此,機構認為,對抗盈利下行是市場關注的核心問題,行業高景氣是關注度很高的策略方向。
光大證券:關注超預期行業
從年報預告來看,大部分行業的業績預告情況向好,當前基礎化工、醫藥生物、電子等行業中披露業績預告的公司數量較多。大部分行業的業績披露結果向好,業績向好的公司占披露業績預告公司數量的比重多在80%以上,其中有色、輕工等行業占比達到100%,而建筑裝飾、公用事業、建筑材料和社會服務等行業的業績向好公司比例相對較低,僅在50%左右。
當前業績預告向好比例較高,或與低基數有關。根據披露規則,上市公司出現虧損、扭虧為盈、凈利潤增速在50%以上或-50%以下等情況時需要披露業績預告,而2020年基數低,2021年將有較多的公司出現業績增速在50%以上的情況。預計2021年全年A股業績增速將在31.9%左右。整體而言,在基準假設之下,2021年全年A股凈利潤增速將在31.9%左右,相比于2019年的復合增速也將在兩位數水平,預計2022年A股凈利潤增速將顯著下滑。
哪些行業可能會超預期?當行業的凈利潤增速越高時,行業內業績超預期的個股就相對越多,大部分行業的凈利潤增速與超預期個股數量占比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就2021年的情況來看,有色、鋼鐵、化工等2021年業績表現較好的周期性行業業績超預期的概率相對更大。除此之外,電子、電力設備、醫藥生物、機械設備等行業也有較大可能業績超預期。
業績顯著超預期的個股往往也會有更好的股價表現,在當前A股整體盈利下行的背景之下,業績超預期且未來有望保持高景氣的行業或有更好表現。建議關注醫藥、機械設備、電力設備、汽車等行業。躁動行情仍將如約而至。近期市場整體表現偏弱,但躁動行情仍然值得期待。一方面,歷史上“春季躁動”行情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很少缺席;另一方面,未來隨著政策效力的顯現以及流動性的釋放,躁動行情的邏輯仍然成立。
建議關注消費和穩增長兩個方向。1、消費主線建議關注白酒、醫藥、家電、汽車、大眾消費品等。2、穩增長主線建議關注傳統基建(機械、建材、建筑)、新基建(風電、光伏)。
萬聯證券:利潤增速將繼續回落
A股上市公司利潤增速將繼續回落,盈利承壓程度成為影響市場后續走勢的關鍵因素,預計四季度全部A股歸母凈利潤增速、ROE水平皆延續下滑態勢。2022年房地產調控基調不變,外需見頂回落概率較大,亟需擴大內需彌補缺口。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A股利潤增速將延續下滑。
A股流動性環境向好,市場情緒預計仍較為謹慎。貨幣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的定調下,預計流動性穩中偏松,財政政策逐步發力,寬信用政策加碼,整體有利于權益資產。從產業資本減持規模回落、主要股指日均成交額回升、新成立偏股型基金份額繼續走高、北向資金維持凈流入等指標看,A股市場流動性格局總體向好。但市場情緒仍將較為謹慎,躁動行情表現或低于市場預期,在業績空窗期,投資者心態趨于保守。
在盈利預期下滑、市場情緒較弱階段,低估值板塊或更受市場青睞。銀行、非銀金融、通信、綜合等行業當前估值處于2010年以來低位,值得關注。
全部A股盈利預期繼續回落但流動性無憂、政策面穩定、市場情緒有望邊際改善,春節前A股或延續震蕩行情。行業配置建議關注:受益于“穩增長”政策預期,關注景氣度觸底反彈、避險屬性較強的必選消費,以及家電、輕工等可選消費板塊;專項債發行節奏加快,基建投資發力托底經濟,關注新基建板塊;貨幣政策更加主動作為,流動性格局向好有利于提振銀行、保險等大金融板塊表現。
招商證券:業績為引,先攻后守
進入2022年1月,市場在春節前仍將延續跨年行情的演繹,春節前主要指數可能呈現震蕩上行的走勢。1月底很多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將會披露業績預告,由于今年業績增速較高,率先披露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往往會迎來業績的高增長,對于情緒面較為有力。
從目前的年報業績預告的形勢來看,上游資源、TMT、新能源是年報業績高增的主要領域,投資者可從中間選擇有增長邏輯的標的。
鋰電池中上游和部分鋰電相關化工,前期在博弈思維主導下,新能源中上游普遍出現一定程度的調整,而從四季度價格趨勢來看,鋰電池上中游價格仍在上行周期中,如此一來,年報業績預告超預期概率較大,年報業績若超預期,分析師上修業績,估值水平則會顯著回落。考慮到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仍在加速提升,電化學儲能目前在快速推進。因此,就一月而言,鋰電池中上游仍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記者 張曌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