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聯證券2022年年度策略會暨雙碳投資策略會:高質量發展孕育多重行業機會
12月28日,國聯證券舉行以“把握大方向、助力碳中和”為主題的2022年投資策略報告會。國聯證券研究團隊認為,中國經濟2022年將經歷前低后高的復蘇過程;而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可能帶來股票市場長期的牛市。2022年碳中和主題、大消費板塊、數字經濟和高端制造等方面可能是獲取超額收益的主要方向。
政策助力經濟反彈,轉型高質量增長或意味著長期牛市
國聯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樊磊判斷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前低后高,在政策持續調整的支持之下經濟將逐步反彈,全年GDP增速有望達到5.1%。“穩增長的核心還是穩就業。在明年一季度或者二季度初,OMO-MLF的聯動降息,進一步降準,擴大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的規模和專項債券發行規模都可能是政策發力的方向”,樊磊在演講時表示,“為了緩解地產開發商流動性的緊張,是否會放松對于地產商預售資金管制的限制也值得關注。”
國聯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曉春認為,參考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的發展經驗,在數量向質量驅動的轉型過程中,企業的利潤率不降反升,在經濟增長中樞下行時,股市反而迎來10年甚至20年的上漲。當前,國內高質量發展呈現提速,有望催生資本市場黃金時代。其中,低碳化、數字化、自主化、全球化、共同富裕和新消費是未來的主要方向。
2022年數字經濟、高端制造和大消費等方面的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行業方面,國聯通信計算機首席分析師孫樹明認為數據基礎設施、行業應用、數據和網絡安全是蓬勃發展數字經濟的投資機會。國聯高端裝備行業首席分析師張旭則認為,高端裝備行業細分領域較多,呈現行業整體規模大、賽道多、龍頭多、大公司數量占比小等特點。看好國產替代、雙碳經濟、專精特新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帶來的成長股投資機會
對消費行業投資機會的把握方面,國聯消費行業負責人陳夢瑤認為,隨著我國國際經濟與政治地位不斷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疊加地緣政治摩擦及疫情等因素共振,國產替代迎高光時刻,國潮品牌進入十年黃金發展期,大消費作為“長青”行業有望誕生一批優質行業龍頭,關注需求和供給端雙向改善的投資機會,未來以【國潮20】為代表的國貨品牌有望快速崛起。
國聯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鄭薇則認為,目前醫藥估值、倉位、政策預期都在底部區間,隨著醫藥的大幅回調,行業具有極高的配置性價比。“我們預計2022年疫情帶來的業績波動將逐步消退,醫藥行業表觀業績增長有望從2022年Q1后觸底回升,行業有望估值重構,看好基礎科研及上游原材料國產替代,藥品與器械全球化,CDMO,醫療新基建等細分領域。”鄭薇表示。
雙碳投資坡長雪厚
碳中和是未來長達四十年的長期投資主題,與會嘉賓也紛紛就這一主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華寶基金均衡風格投資總監閆旭分享了ESG投資實踐過程中的心得。她指出,在雙碳目標下,需要衡量基準資產的低碳經濟轉型機遇與風險,將氣候風險納入投資考量,要結合ESG因子和基本面研究,評估上市公司的ESG表現,以對投資推薦形成支持。中集集團戰略顧問鄭賢玲認為,為了實現深度脫碳并擺脫資源約束,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是實現能源結構轉型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國的氫能產業經過了燃料電池產業化和氫能供應鏈產業化兩個階段的探索已經初具規模,未來可以繼續關注制氫、儲運、加氫站和車用燃料電池系統相關的投資機會。液化空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路躍兵從全球協作的視角闡述了碳中和的實現路徑,他認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在于制度、技術和金融領域的三大創新。
國聯證券電新首席分析師賀朝暉帶來了題為《雙碳目標推動能源革命進入新篇章》的演講,認為2022年應該把握電新行業高確定性下,彈性最高的增量發展機遇,具體而言包括三大投資方向:一是供需扭轉,人造石墨負極、濕法隔膜、海風電纜,在需求景氣但產能受限的情況下,存在極強的漲價預期。而光伏硅料端的供需緊張扭轉后,電池片環節的盈利能力將得到極大增強。二是結構轉變,光伏電池片技術的切換將在銀漿環節實現量價齊升;而大基地項目的推進將帶來雙面組件、跟蹤支架滲透率大幅提升。三是政策落地,2021年國家政策對于新型儲能、抽水蓄能、BIPV、新型電力系統、氫能等行業給予了大力支持,2022年預計上述行業將陸續實現產業化落地。
華晟新能源CTO、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王文靜對2022年電池技術的產業化進行了展望。浙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趙總則分享了對于儲能技術發展的看法。他認為是電化學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現,磷酸鐵鋰電池儲能在未來仍將成為新型儲能的主流。上汽新能源營銷總監李總認為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產品迭代速度、成本對比的變化,或將導致一些主機廠在業務上拆分、重組、合并。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