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證券十五年:不能忘卻的歷史瞬間
2021年,時間為浙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前進的步伐標注了新的刻度:浙商證券迎來了揭牌十五周年華誕。
浙商證券是交投一體兩翼金融一翼的主力軍,公司將會在集團的戰略發展中貢獻更大力量,在金融強省戰略中做出重要貢獻,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創造更多成果。
浙商證券從2006年重組更名,到2017年公開上市;注冊資本從5億元,增資擴股到33.33億元;業務種類從單一的證券經紀,擴展到經紀資管期貨投行投資研究咨詢各項業務全牌照;營業網點從20家位于浙西南區域,發展為120家遍布全國22個省區;員工人數從500人增加到3000人;年營業收入從5億元躍升至62億元;行業地位從區域性小型券商,發展為國內知名中型上市證券公司……
這一幕幕日新月異的變化,是浙商證券踏出的一個個閃光的足跡,是公司全體人員和社會各界共同書寫的壯麗詩篇。
十五年共同創造,打造價值浙商;十五年共同分享,成就奉獻浙商;十五年共同成長,書寫幸福浙商……在這十五年間,有一些不能忘卻的歷史瞬間,值得反復回味。
化繭為蝶
從金信涅槃重生蹣跚起步
浙商證券,前身系金信信托旗下的金信證券,其淵源可溯及上世紀90年代初金華工商銀行信托公司的證券營業部,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最早的參與者之一。
2006年8月26日,下午3時整,“浙商證券”正式揭牌,時任總裁吳承根和省市監管領導、公司全體員工及各營業部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2006年8月16日揭牌,原金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浙商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要知道,短短幾個月前,在同樣的地方,還充滿著緊張、不安、茫然的情緒。2005年12月30日,公司大股東金信信托因資金鏈斷裂在一夜之間被停業整頓。為了穩定金信證券的日常工作,浙江省政府專門召開協調會,部署金信證券的穩定工作,金信證券數百名員工一時間驚慌失措,不知企業的未來與自己的職業命運何去何從。
在千鈞一發的危機關頭,浙江省政府審時度勢,當機立斷。2006年1月,浙江省政府成立金信證券重組工作小組,負責金信證券重組工作。浙江滬杭甬當時是浙江省交通集團中現金流最充足,資金實力最雄厚的子公司,又是金信證券的“債主”,由浙江滬杭甬出手重組金信證券思路很快在省政府層面達成共識。浙江滬杭甬對金信證券的重組采用了本質上類似于“債轉股”的形式,用近6億元的債權換來了70.46%的股權。
重組成功后,浙商證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浙江省交通集團,系浙江省國資委旗下資產規模最大的省屬國有企業。重組成功,不僅國有資產實現了保值增值,而且,以此為基礎打造地方性金融控股平臺,增強服務浙商群體、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方面,邁進了一大步。
逆流而上
修煉內功管理轉型
2008年11月15日,杭州。浙商證券36個營業網點的負責人,從全國各地趕赴錢塘江畔參加網點工作會議。會議傳遞出的信息令人振奮:公司決定實施網點功能拓展,推動經營模式轉型。會議決定,營業網點拓展轉型的目標是:變坐商為行商,變通道服務為增值服務,變交易服務為產品服務,變客戶維護為客戶服務,全方位向中介服務型為代表的綜合性投融資金融服務轉型。從此,一個更注重綜合理財服務、更注重幫助客戶資產保值增值、更注重客戶服務和品牌價值的浙商證券,蔚然成型。
2008年對于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是風云突變的一年。從國際來看,美國的次貸危機刺破了全球的資產泡沫,金融危機正逐步演變成經濟危機,對國內的實體經濟帶來嚴重沖擊。國內前9個月,上證指數下跌2986點,跌幅為56.4%,投資者損失慘重。受股市低迷影響,前三季度國內證券公司傭金收入同比下降近四成,如果交易量持續低迷,券商或將再次進入大面積虧損的境地。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控制成本,如何提升經營活力,成為浙商證券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在統一的思想指導下,各地營業網點主動出擊,做好客戶管理和用心服務,扎根區域市場。具體的做法有:統一公司營銷服務形象,時時處處向客戶傳遞專業印象;針對不同的客戶類別和客戶需求,給出不同的解決思路和方案,確保有實效;加強業務創新,將浙商證券具有品牌特色的創新業務推廣到終端營銷之中去,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注重投研能力,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投資資訊和專業指導……最后,還特別有多家營業部還在行業低迷的時候逆勢招攬人才,用更加靈活的激勵機制和更具活力的管理文化,集聚了一大批優秀的年輕人,為公司持續發展壯大打好了堅實的智力基礎。
按照歷史的眼光來看,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業務會議,而是公司管理文化轉型的起點。“修煉內功”,讓浙商證券擁有體制化、體系化的組織優勢,形成自己的管理邏輯,不用再靠天吃飯、隨行就市,可以按照穩健的節奏,持續發展壯大。
十年磨一劍
成為浙江首家上市券商
2017年6月26日,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日子。隨著一聲清脆的銅鑼聲響,浙江的首家上市券商終于出爐,浙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碼:601878)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自此,A股所有大門類里,開始有了浙股券商的身影。
浙商證券登陸上交所這一天,距離其首次向IPO發起沖擊有四年,距離其2011年正式啟動股改有六年,距離其2006年更名重組把上市作為發展目標則有十年。從一家區域性的小型券商,發展為國內知名中型券商,再到浙江省內首家上市券商,浙商證券的上市之路正可謂是“十年磨一劍”。
對于任何企業來說,上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嚴格的監管下,要成為公眾上市公司,就要經歷考驗和歷練。在市場看來,券商上市就是驗證其專業能力的標準之一,而且,券商不僅要達到企業上市的一般標準,還必須滿足金融監管部門提出的競爭力和成長性的要求。券商的上市可謂是“難上加難”。
上市的第一步是股份制改革。2011年10月,浙商證券正式啟動股改。當時公司注冊資本為29.15億元,擬通過凈資產折股方式,將注冊資本增至30億元,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2012年7月,證監會核準浙商證券變更為股份公司。公司于當年9月順利完成改制相關工作,為上市做好前期的準備。
浙商證券于2013年4月23日向中國證監會遞交IPO申報材料并于5月初獲得正式受理,進入上市排隊序列。然而天不遂人愿,2015年,因股市劇烈波動,監管部門暫停IPO,公司不得不陷入被動等待的境地,上市進程也因此有所延緩。
面對重重考驗,浙商證券始終堅定上市目標,有序推進上市的各項工作。2017年,IPO重新開閘,浙商證券上市進入沖刺階段。4月初,證監會組織了內部初審會。5月2日,浙商證券成功過會。
6月26日當天早上,各級領導和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期待與見證這以歷史性關鍵時刻。9點30分,浙江省副省長朱從玖、浙江交通投資集團董事長俞志宏與時任總裁的吳承根等領導各自手握鑼錘,“鐺”得一聲鳴鑼開市,敲響了浙商證券新征程。

2017年,敲響上市鑼。

2017年,浙商證券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成為浙江省首家本土上市券商。
助力共同富裕
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
“吃再多的富硒補品,都不如天天吃富硒的主食來的實在,給老人買補品,不如富硒大米吸收的好!”2019年6月20日,為了幫助受疫情影響的湖北省恩施市白果鄉兩河口村銷售農產品,兩河口村“名譽村長”——浙商證券董事長吳承根獻上了帶貨直播首秀。
作為國企金融機構,浙商證券一直主動擔當更多社會責任,在融入于資本市場建設中不忘善舉。過去開展公益活動,以資金或實物捐助為主,如關愛老人兒童,幫助殘障人員,捐資助學助體,保護古道古跡,等等。自2016年以來,浙商證券采用“一司多縣”精準扶貧模式,與國家級貧困縣結成對子。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變“開發式”扶貧為“參與式”扶貧,增強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提高貧困人口的自主脫貧能力。
針對不同貧困縣的不同致貧原因,浙商證券策劃了專項解決方案來幫助其脫貧致富。比如,在湖北恩施市,由浙商證券、杭州東西部協作資金和恩施市政府聯合出資1000萬元,在白果鄉兩河口村建設一座包括農場、養殖基地、茶葉加工廠、農產品加工中心、民宿接待中心及電商體驗中心于一體的生態農莊。通過生態農莊項目建設運營,全面帶動當地的茶葉、民宿旅游業等多產業的一體化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扶志、造血脫貧”的路子。
從落實“鳳凰行動”計劃、夯實物質富裕基礎,到實施“浙商古道行”、豐富精神富裕世界;從幫扶省內革命老區,到援助省外欠發達地區;從消費、公益和產業幫扶,到扶智又扶志,浙商證券始終踐行“同創同享同成長”的“三同”文化,讓客戶、員工和被幫扶者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在踐行共同富裕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自2016年以來,浙商證券來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000多萬元,立足結對貧困縣的實際情況,以問題為導向,深入調研,精準施策,最終幫助江西上饒、安徽岳西、安徽靈璧、湖北恩施、四川儀隴等5個貧困縣全部成功脫貧。
2021年,隨著農村經濟工作重點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浙商證券聯合浙江省教育廳成立2000萬元浙江共同教育基金,用于表彰山區海島26縣為基層教育默默奉獻的教師。2021年,隨著浙江成為共同富裕示范區,金融機構助力共同富裕是賦予浙商證券的任務,浙商證券在各地幫扶工作也漸漸走上了軌道,廣闊天地,更有作為。 周為軍

2019年6月20日,兩河口村“名譽村長”——浙商證券董事長吳承根獻上了帶貨直播首秀。

2021年,浙商證券恩施生態農場建成。

2021年,浙商證券聯合浙江省教育廳成立2000萬浙商共同教育基金。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