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增產能引發“副作用” 硅料雙龍頭欲再造一個合盛硅業?

“雙碳”目標提出后,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景氣度高企,市場的井噴催生了產業鏈下游需求量的旺盛。“沉寂”多年的硅基材料市場也隨之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其中,工業硅、有機硅“雙龍頭”合盛硅業(603260)深受其益。
根據最新財報數據,合盛硅業2021年上半年實現扣非凈利潤23.66億元,同比增長466.57%。二級市場上,公司股價不斷創出新高,2021年以來漲幅超過6倍,市值已突破2500億元。
“沉寂”多年的行業巨頭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05年的合盛硅業此前一直專注于工業硅及有機硅等硅基新材料的生產應用和研發,工業硅和有機硅兩大產品的營收合計占比已經超過98%。尤其在2017年登陸上交所后,合盛硅業逐步發展成全球工業硅和有機硅龍頭企業之一。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底,合盛硅業的工業硅、有機硅單體產能分別達到73萬噸/年、93萬噸/年,均居國內首位。
但主營過于集中也帶來了“弊端”——營收數據受行業景氣度影響波動較大。在這一輪業績爆發前,合盛硅業已經經歷了近兩年的“沉寂”。
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合盛硅業實現扣非凈利潤9.77億元,同比下滑63.70%。雖然2020年該數據達到13.47億元,增長37.80%,但仍遠低于2018年的26.92億元。從數據來看,2019年與2020年的凈利潤之和都不敵2018年一年的凈利潤。
不過,即使在營收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合盛硅業仍然堅持擴增產能。2018年至2020年,公司工業硅和有機硅產品的設計產能分別從65.41萬噸、33萬噸增長至73萬噸、53萬噸。這些舉措都為此后的業績大幅增長奠定了基礎。
“雙碳”目標助業績爆發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硅基材料市場迎來了一輪爆發。
9月11日,云南發改委發布《云南省節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堅決做好能耗雙控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確保工業硅企業9-12月月均產量不高于8月產量的10%(即削減90%產量)。
百川盈孚數據顯示,云南工業硅8月產量為6.5萬噸,約占全國產量26%。若按減產90%算,9月產量將低于6500噸,9-12月減產將超過22萬噸,約占2020年全國產量的10%。
供給端產量不足直接導致產品價格上漲。截至2021年9月8日,我國工業硅市場參考價已漲至27405元/噸,同比漲幅達145.9%。
東吳證券研究認為,在“碳中和”背景下,一方面將促進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快速增長,進而拉動上游硅料需求;另一方面,高耗能的工業硅產業落后產能將被淘汰,行業集中度提升。
在這樣的局面下,此前堅持擴產的合盛硅業憑借較高的產能占有率或成為最大受益者,且受益程度在毛利率數據上的體現最為直觀。截至2021年6月底,合盛硅業的工業硅、有機硅毛利率分別為36.34%、50.40%;而在6個月前,該數據分別為25.86%、30.15%,短短半年增幅巨大。值得一提的是,兩大產品的毛利率甚至超過了此前業績最好的2018年。
擴產“副作用”能否緩解?
執著于擴產的合盛硅業顯然沒有停下腳步的打算。
9月9日,合盛硅業連發兩份對外投資公告稱,公司擬分別擴增40萬噸工業硅、20萬噸有機硅產能,兩個項目的預估總投資金額將超過76億元,建設期兩年。
而早在今年4月,合盛硅業就曾公告過擬推進水電硅循環經濟項目(一期),涉及38萬噸工業硅的生產,建設期同樣為兩年。這意味著,兩年之后合盛硅業的工業硅產能將實現翻番,龍頭優勢屆時將更加穩固。
就合盛硅業加速擴產的必要性,以及擴產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意義?記者此前向合盛硅業發去新聞采訪函。公司回函表示,合盛硅業的產能建設與規劃都是基于對行業下游未來有效需求增長研判并結合公司戰略規劃作出的科學判斷。隨著公司產能項目的逐漸投產,成本優勢將使得公司的規模優勢進一步體現,同時也將使公司在未來行業周期下行期間擁有較高的安全墊屏障。
不過,合盛硅業的接連擴產也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從財務風險指標看,合盛硅業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此前呈現雙降態勢。截至2020年年底,上述兩項指標分別從2018年的0.81、0.39降至0.54、0.23,短期償債壓力不斷增加。
從應付賬款類別上看,工程設備款金額從2018年的21.18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8.35億元。
為了緩解壓力,合盛硅業推出定增方案,擬募資25億元全部用于補充公司流動性。根據定增方案所述,公司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將分別提升至0.87和0.58,整體償債能力顯著增強。
對于債務壓力問題,公司向記者表示,考慮到長期的營運資金需求和融資成本,公司減少了短期借款,增加了長期借款,進一步緩解還款壓力、降低融資成本和資產負債率。未來,公司也將積極借助資本市場工具,適時通過再融資手段使公司整體債務壓力處于較為穩定狀態。記者 徐海峰 實習記者 陳陟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