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信息化迎來新一輪增量市場
我國明確“雙碳”計劃,于2060年實現“碳中和”。能源供給側改革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之一,以可再生、分布式清潔能源大規模接入為主。一方面清潔能源發電具有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預測性,需要大規模接入儲能以平滑負荷曲線。另一方面分布式能源在清潔能源上具有明顯優勢,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和河北等地區推廣屋頂光伏系統潛力巨大,今年6月下旬國家能源局發布“整縣試點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分布式光伏投入的主線。
隨著清潔能源的接入,我國能源管理模式可能發生巨變,前端發電市場越來越分散化,后端消費市場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整體生態參與者增多,信息流轉方式復雜性提升,傳統電網信息化建設已經無法滿足智能電網需求,亟需建設新一代能源互聯網,運用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現代技術滿足電網業務需求、提升電網業務效率。
在智能電網前、中、后端(發電、輸電/配電、售電/用電),都需要電網應用智能化解決方案,新能源等加入更加考驗電廠和電網的運營能力。在發電端和用電端都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下,SaaS模式和云托管靈活、即時性高的特點優勢有望充分發揮。SaaS化平臺運維有望成為電網信息化的新商業趨勢。
剖析海外能源IT,電力巨頭覆蓋電力全鏈信息化,軟件公司往往聚焦售電/用電的用戶端。電氣能源巨頭GE、施耐德能夠提供電力能源行業軟硬件全鏈條解決方案,通用電氣自有發電廠;而C3.ai、Itron、Opower(已被oracle收購)等軟件公司往往聚焦于售電/用電環節,發揮其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優勢。
投資建議>>>
在“雙碳”改變我國未來40年能源結構的趨勢下,電力價值鏈重構給信息化帶來的機會就在眼前。受益標的包括恒華科技、朗新科技、東軟集團、遠光軟件、國網信通、永福股份等。
華西證券
編輯:gifberg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