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6年盈利仍靠東北“老家” 墻內開花的桃李面包墻外難香?
8月10日,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603866,以下簡稱“桃李面包”)發布2021年中報,營收29.39億元,同比增長7.32%,凈利潤3.69億元,同比下滑11.59%。
8月13日,桃李面包公告稱,自公告披露日起3個交易日后的3個月內,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盛雅莉計劃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股份數量合計不超過1904.00萬股,占公司股份總數的2.00%。
值得注意的是,增收不增利和實控人減持的背后,桃李面包上市接近6年,盈利依然高度依賴東北“老家”。墻內開花的桃李面包緣何墻外難香?
“面包第一股”遭遇成長煩惱
桃李面包的主營業務是以面包及糕點為核心的烘焙類產品的生產及銷售,主要產品為“桃李”品牌面包;此外,還生產月餅、粽子等針對傳統節假日開發的節日食品。
2015年12月,桃李面包在上交所上市,成為中國A股面包第一股。其前身是創始人吳志剛與其子吳學群成立了的沈陽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
對比過往財報不難看出,近幾年來,桃李面包營收速放緩。2016—2020年,桃李面包營業收入分別為33.05億元、40.80億元、48.33億元、56.43億元、59.6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95%、23.42%、18.47%、16.77%、5.66%。
在利潤方面,2020年桃李面包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9.19%, 2021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轉變為同比下降16.27%,2021年中報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11.59%。而在2016-2019年,桃李面包歸母凈利潤增長波動較明顯,分別為增長25.53%、17.85%、25.11%、6.42%。
2015年以來,營收增長出現明顯放緩勢頭,桃李面包究竟是遭遇成長天花板還是發展瓶頸,令人矚目。
實控人家族套現已超36億元
桃李面包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型企業。上市時招股說明書顯示,桃李面包136名股東均為自然人,實際控制人為吳學群、吳學亮、吳志剛、盛雅莉和吳學東,合計持股35045.16萬股,占本次發行前股本總額的86.51%。其中,吳志剛和盛雅莉為夫妻關系,吳學群、吳學亮分別是次子和三子。再加上家族群親,桃李面包被家族人群控股約97%。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近年來公司營收增長放緩,但大股東減持卻毫不手軟。2018年底,桃李面包股票解禁到期,大股東立刻減持、可轉債上市迅即套現。解禁至今不足三年,截至2021年2月,大致統計可見,吳志剛家族通過七輪減持,共計套現已超36億元。根據桃李面包近日發布的減持計劃,實控人家族將再度套現近6億元。
上市多年盈利仍靠東北
此外,來自東北的桃李面包,上市多年后,盈利依然嚴重依賴東北市場。
桃李面包2020年年報顯示,其在全國范圍內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共有37家,17家出現虧損,其中7家子公司虧損額超過500萬元。
2021年中報顯示,桃李面包 37家子公司中仍有17家虧損,虧損主要集中在華中、華南兩個地區。其中,華南地區虧損最為嚴重,營業利潤虧損1628.02萬元,華中地區則虧損了236.57萬元。華東地區總體盈利,但僅僅盈利863.28萬元;而東北、華北區域的營業利潤分別為5.95億元及9182.13萬元。
從桃李面包今年上半年營業利潤來看,東北、華北區域支撐著整個公司的盈利,尤其是東北老家幾乎可謂獨挑大梁。
桃李面包曾在公告中表明,國內面包企業數量眾多,多為地方性企業,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隨著行業進入門檻的提高,產品品質低、缺乏特色的企業會逐步退出市場。
但是,桃李面包作為跨區域生產經營的企業,能否在開拓新市場過程中戰勝地方性本土企業,可能并非易事。譬如桃李面包旗下成立于2015年11月的深圳桃李, 5年后的2020年凈利潤仍為-1385.76 萬元。而桃李面包類似深圳桃李這樣出現虧損的子公司眾多,桃李面包全國化戰略布局下,這些子公司一直虧損的狀況和原因都引人思考。
行業競爭激烈不容忽視
據悉,桃李面包主要通過直營和經銷兩種模式進行銷售。一是針對大型連鎖商超和中心城市的中小超市、便利店終端,桃李面包直接與其簽署協議銷售產品的模式;二是針對外埠市場的便利店、縣鄉商店、小賣部,桃李面包通過經銷商分銷的經銷模式。
像羅森、便利蜂、7―11等桃李合作便利店,大多推出了自有品牌的面包產品。同時,桃李面包最為重要的商超銷售渠道也越來越多地開設商超自營的烘焙區域。
與此同時,良品鋪子、三只松鼠、鹽津鋪子等休閑食品賽道的企業也在發力烘焙類產品,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面對各家都來分一杯羹的市場,桃李面包自身品牌能否筑好護城河、提升競爭力以吸引更多人群,傳統優勢市場之外的區域又能否真正站穩而擺脫虧損,都是亟需桃李面包正視及解決的問題。實習生 李漫鴻 記者 陳剛
-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版權聲明:凡文章來源為“大眾證券報”的稿件,均為大眾證券報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大眾證券報”。
- 廣告/合作熱線:025-86256149
- 舉報/服務熱線:025-86256144
